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感恩與歸「零」的智慧

當一個人願意讓自己歸「零」,那麼他得到的一切都是加添上去的恩典了!是否能將自己歸「零」,是一種智慧。

感恩,毫無疑問是最基本,卻也是最高尚的感情表達。父母們會教導小孩子在接受禮物時要說聲「謝謝!」這是最基本的。而所謂「高尚」,是當我們說那個人「很高尚」時,其實並不是說他高不可攀;相反,他雖然平凡,卻在言談之間,謙卑得讓你由衷感動,因而感到他的高尚。真誠的感恩就是這樣,是感恩者自己深覺不配,因而向施恩者表達感恩之意;這樣的態度既謙和,又令人感動!
當一個人願意讓自己歸「零」,那麼他得到的一切都是加添上去的恩典了!歸「零」的意思不單是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甚至是不配有,也無法靠自己去擁有。例如當有人在死亡邊緣,無力自救,卻有人伸手相救,救拔起來時,他是毫無疑問地會衷心感恩,因為他很明顯地正處於「零」能力、「零」機會的時候。他一定會對救助者永誌不忘、感恩不盡的。
但是否能將自己歸「零」,卻是一種智慧、一種眼光。從「零」變「一」,並不一定讓人有感恩的心,除非他具有智慧的眼光。事實上,有人甚至會因為這個生出來的「一」而感憤怒!例如有人認為不必向父母感恩,因為他本是「零」,並不存在於世,但父母卻把他帶到世上來,使他的「零」變成了「一」,需要面對世上的種種愁煩痛苦,這並不是一件可感恩的事。
這種講法好像言之成理,卻沒有好處,只會把人帶進更深的迷惘。智慧的眼光卻是看生命是個機會——有機會去選擇、去創作、去享有!因此,也會為這機會、這生命而感謝父母,並孝敬他們。
事實上,世上事物都是相對的,有光明與黑暗,良善與罪惡,高尚與卑賤等等;重要的是我們有自由及有能力去作出選擇:可以選擇光明、良善、高尚的生活,可以存感恩的心呼吸每一口新鮮空氣,及享用各種美食;更重要的是,我們有自由去感謝把我們帶到世上來的父母,甚至感謝那賜下美好食材的神(上帝)。當每天踏出家門,看到眼前的一花一草,或到郊外去看看高山流水,日出日落,甚至是雨後彩虹,風浪之後的寧靜,都會讓我們感恩一番,而這樣的心,必然是充滿喜樂的。
這樣的「智慧的眼光」,不單能看到那些公認的恩典,也包括看上去不像恩典的恩典。中國先賢中,就有人有這樣的智慧的眼光,「塞翁失馬」的故事是其中之一。對於敬虔的基督徒而言,他們也能唱出這樣的詩歌:「感謝神賜溫暖春天,感謝神淒涼秋景」;「感謝神路旁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
這樣的智慧並非單單屬於那些所謂的智者的,而是可以屬於所有的人,因為這智慧的眼光只在轉念之間。當我們立志把自己歸「零」,那麼,所有加上去的都是恩典,而且都是可以捉摸、可以數算、可以感受的恩典。

讓感恩成為尋常

如果我們要在日常生活裡時時感謝母親,豈不更要如此感謝上帝,以愛回應祂嗎?

每逢到感恩節的時候,感恩就成為大家一年一度的焦點,還有另外一個日子,也是一個感恩彌漫的時節,那就是母親節。
母親節的口號
一個日用品公司曾在母親節推出廣告口號:「愛在日常,才不尋常」,鼓勵兒女在平日常常感恩母親的付出和辛勞,關心母親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單單在母親節這一天,在口頭上、在朋友圈曬曬孝敬而已。這個口號在今年疫情中,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因為居家隔離時,大家更體會到做母親的不容易,關注到她們對家庭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是因為愛的緣故,她們願意持續地不求回報地付出。
由此想到,母親對兒女的愛尚且如此,天父上帝對人的愛,豈不更是如此嗎?是因為愛,祂不但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而且白白賜下陽光和雨水,讓人自由地生活,更是在人悖逆遠離的時候,祂長久地忍耐和等待,甚至願意把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獻上,主動地來尋找罪人,拯救世人。
如果我們要在日常生活裡時時感謝母親,豈不更要如此感謝上帝,以愛回應祂嗎?
創造主的旨意
向上帝表達感謝,這是創造主對人的旨意,因為祂告訴我們,祂是為著自己的榮耀而創造人(《以賽亞書》四十三章7節),而「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祂(《詩篇》五十篇23節)。《帖撒羅尼迦前書》更是清楚地訓勉:「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五章16-18節)
凡事謝恩——在一切事情上、所有環境中,都向上帝獻上感恩,這不是一般的人自然的習慣和做法。事情順利、如願以償時,感恩不是問題,但要在逆境中、困難時,不抱怨已經不簡單,還要感謝,那實在是挑戰,是不尋常的,有些情況更是看起來不可能的,但「凡事謝恩」確實是上帝的命令,也確實有不少的人能夠如此行。
但以理的素常
舊約《聖經》裡的但以理就是這樣一個榜樣。他在擄掠以色列的巴比倫王國,因為美好的靈性,備受器重,在王宮裡身居高位,惹來別的官員的嫉妒,他們挑撥王,頒佈一個命令: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但以理知道王的這禁令,在自己家裡,仍然與他素常一樣,一日三次,雙膝跪在窗戶前禱告,向上帝獻上感謝。他因此被扔進獅子坑,結果卻身上毫無損傷地平安出來。(《但以理書》六章)
但以理如何能做到在不尋常的情況下,仍然素常地感謝上帝呢?《聖經》給了答案:因為他「信靠他的上帝」(六章23節)。「信靠」來自他對上帝清楚的認識——通過對上帝話語的學習,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經歷;「信靠」更是來自上帝的恩典,是因著「恩」,才能在認識中有真實的「信」。但以理一生中有許多尋常時候的信靠,讓他在獅子坑生死選擇的不尋常威脅下仍然可以素常地感謝上帝。
在疫情搖撼全世界和每個人生活的這些不尋常日子裡,我們需要更多對上帝的認識,更多對祂的信靠,更多求告祂的恩典,讓感恩能夠成為尋常。@

不尋常感恩

我們可以求兩個神蹟:一是師母的病好了;二是兩個罪人無瑕無疵地進入永生。其實第二個神蹟不是更可信嗎?

我和太太梁郭明潔姊妹,一同在紐約事奉主已經30年。十多年前她患了肺癌,感恩發現得早,手術後基本上沒什麽事;沒想到兩年前又發現癌細胞,而且非常凶猛,經過三次化療、兩次手術,不停地出出入入醫院……弟兄姊妹安慰我們說,你們是神(上帝)的僕人,忠心對神,神一定會醫好師母。我相信,就算醫生說醫不好,我們的神也能醫好,因為耶穌是最大的醫生!
我問神:為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但是醫生從起初的「不很樂觀」,變成現在的「更加不樂觀」,一浪接一浪,迫使我開始思考有關死亡的問題——我們其實都在逃避這個問題。面對神為我們安排的死亡,我們不想提,希望長壽一點,希望最少痛苦;若是真的不得已要死的話,也用「永遠的家鄉」來安慰這一刻的痛苦——在那裡沒有痛苦、沒有憂愁、沒有難過……然而在這個面對的過程中,我們對於死亡這件事的態度是消極的。

看太太每天躺在床上、很痛,我給她塗藥油來鎮痛。雖然不是藥,但也許身體感覺會好一點,而且心理上也有些許幫助,讓她覺得我在支持她,然而這些都不真的解決問題!我只是在「做些事情」,做與不做其實沒有大的分別。這也許是我們年老的時候很可能有的經歷,我們就用逃避的態度來面對。
走向死亡這條路可能很長,希望它短一些、希望它快點過去、希望能夠捱得過去——這些都是消極的面對,因此我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祈求主:如果我和太太過去是以健康的身體服事神,今天求你繼續讓我們用不健康的身體好好服事你。
不知道還有多少天,但是今天要好好地表達我們的感恩!
感恩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好好向弟兄姊妹傳講我們的神是可信的,死亡不再是我們的威脅。這一段日子會精彩,精彩過以往所經歷過的人生。我不知道太太之後會怎樣,如果神一下子把她治好了那當然開心;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把握現在這些時間繼續事奉祂,這是神賜給我們的使命。
過去大半年疫情打亂了教會平時的運作,大家的生活也發生了大的改變,就像師母的病一樣無法由人控制。在這些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們彼此鼓勵,不把困難、死亡當作討厭的灰暗過渡期,而是用積極的思想來面對,看作是生命改變的良機。
我們更是感恩:因為看病,我們沒有停止外出,卻沒有被感染;而且交通阻塞減少了很多,醫院也非常合作;上網也有更多接觸,弟兄姊妹也多了聯絡和關懷,很多人為我們祈禱,我們就多了機會做見證。我們可以求兩個神蹟:一是師母的病好了;二是兩個罪人無瑕無疵地進入永生。其實第二個神蹟不是更可信嗎?因為《聖經》上已經明明地說了,這可以是所有人的希望,也應該是更大的恩典。
讓我們不逃避死亡和痛苦,接受神的各種安排,就像《但以理書》第三章中那三位希伯來人,堅信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即或不然,也不偏離神,不僅在苦難中可以有不尋常的感恩,而且為每個境況、每個際遇獻上感恩,真正做到凡事感恩,因為這是愛我們的主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