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爾
最新觀測數據顯示,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範圍在9月達到觀測記錄歷史上的第二次低值,總體積所剩僅達七成。北極海冰的持續加速融化,再次印證了全球環境惡化,氣候專家警告,如果各國對全球氣候變暖等議題不給予足夠的重視,那麼如美國西海岸大火之類的大規模環境災難將有可能在全世界各地此起彼落。
北極海冰面積減少三成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新近披露,北極海冰面積於9月15日達到全年最小值,374萬平方千米,這是北極海冰觀測歷史上的第二次低值;最低值出現在2012年9月,為339萬平方千米。與1981-2010年的中位數相比,目前北極海冰範圍已經減少了35%。
北極海冰是由海水結冰形成的一塊巨大冰帽(Ice Cap),它漂浮在北冰洋上,下部沒有陸地支撐。在夏天,北極海冰的覆蓋範圍到達最小值時,就被稱為「北極海冰最小範圍」。這一現象常常在9月出現,也就是夏天海冰融化期的末尾。儘管夏季海冰融化是自然過程,但近幾十年來海冰的範圍和厚度都在持續下降,已經遠低於正常值。資料顯示,1978年至1996年間,北極海冰的範圍每十年減少3%;而近年來海冰融化速度明顯加快,從1996年開始,每十年海冰範圍減少約10%。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不加以控制,15年之後北極海冰在夏季將可能完全消融。
遏制氣候變暖刻不容緩
北極海冰面積不斷變化甚至有可能完全消失,是因碳排放劇增引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現象。北極海冰的消融對全球環境和氣候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屆時,消失的將不僅僅是北極熊和馴鹿了。北極冰帽可以說是地球的「空調」,它通過反射太陽光使地球保持涼爽,這一功能的喪失將會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到那時,如美國西海岸大火、俄羅斯西伯利亞大火這樣的火災將有可能頻繁發生。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如果北極海冰完全消失,美國中部的風力將減弱最高達四成,加州的降雨減少,乾燥程度會增加10%至15%;另外,包括格陵蘭島在內的冰川將會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這將直接威脅沿海及島嶼居民。
保護北極海冰不僅僅是毗鄰國家的責任,更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加大國際合作保護機制。目前,聯合國已經成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國際機構(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Marine Biodiversity of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北極海冰是其重點保護目標。@
作者:陳筱苓
一般估計疫苗上市時,會像之前的口罩、洗手液和酒精一樣「渴市」(供不應求),這些防疫用品在幾個月前曾被各國瘋搶,而爭奪疫苗的情況將會更為嚴重,因為當其還未推出市場時,各國已爭相入市。當美國豪擲數十億元預購數間藥廠的疫苗時,國際間肯定會掀起一場疫苗爭奪戰。
歐美國家以億元計入貨
在疫苗市場上,主要靠以下方法去保證貨源:為自己揀選的疫苗開發商和生產商提供資金,以幫助加快開發速度;在自己的國家生產疫苗並限制出口;簽訂協議預訂大量疫苗。疫苗生產在望,各國的訂購情況如下:
美國
在過去的幾個月,以美國的手筆為最大,一舉擲下60億美元,支持開發研究、生產和大量預訂數以億計的疫苗劑量;入手的對象都是名牌生產商,包括美國公司莊生(Johnson & Johnson)、Moderna、Novavax、輝瑞(Pfizer)、Merck,以及英國的阿斯利康(Astra Zeneca)。
歐洲
歐盟也計劃以24億歐元,買入6間公司的疫苗,即是英國的阿斯利康,法國的Sanofi,以及美國的輝瑞、Novavax、莊生和Moderna。至於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荷蘭都已與阿斯利康簽約,訂下3億劑疫苗。英國則準備向阿斯利康、輝瑞和法國的Valneva買入2億劑疫苗。
加拿大
加拿大聯邦政府已設立6億元基金,支持本國研究及生產疫苗,但加拿大的研究開發顯然落後於歐美藥廠,據說最快也要明年中才有希望生產。為保障國民能第一時間接種疫苗,聯邦政府在九月宣佈與美國四大藥廠Moderna、Novavax、Jannssen和輝瑞簽約;另稱與英國阿斯利康已談判至簽約階段。如果其中任何一種疫苗成功通過臨床試驗,並獲得加拿大衛生部批准,加拿大將獲得每種疫苗2,000萬至7,600萬劑。
富國與窮國結疫苗之盟
然而,發展中國家不單在財力上難以與富國匹敵,在控制疫情上也面臨更多困難,例如居住擠迫,難以保持社交距離,沒有清潔的用水和肥皂,也買不起口罩等個人防疫裝備,他們其實比富裕國家更需要疫苗去保命。
因此,為了避免出現肥水不流外人田,人人只顧自己的「疫苗民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抬頭,世衛特別成立「COVAX」全球疫苗倡議機制。澳洲衛生專家哈頓(Jane Halton)在接受澳洲衛報採訪時認為:「如果疫苗民族主義存在,一個國家不願分享疫苗,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那麼每個人都將會繼續遭受苦難。」
COVAX的方案,主要是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聯繫起來,使所有合作夥伴國家20%的人口能獲得足夠劑量的疫苗,並優先考慮保護醫療工作者。目前COVAX已經與75個高收入國家(包括加拿大)簽署了協議(美國不參與),與90個佔世界人口60%以上的低收入國家合作,又與疫苗生產商聯手,目標是在2021年向全球提供20億劑疫苗,確保窮人也能享用疫苗。@
作者:凌信
9月14日,沙特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有兩處石油設施,一間煉油廠和一座油田,遭到無人機攻擊後起火。沙特的每日石油產量銳減570萬桶,即驟降50%的產量,這佔了全球每日供應量約5%。原油期貨和汽油期貨價格立馬飆升,世界各地的汽油零售價也水漲船高,美加消費者已經感受到了。
矛頭直指伊朗
沙特與盟友美國聲稱,襲擊事件是「戰爭行為」。也門胡塞武裝組織(Yemen Houthi Movement)事後承認責任,但沙特國防部認為,襲擊是伊朗所支持。作為沙特在中東的緊密盟友,美國威嚇將會對伊朗採取制裁甚至軍事行動。德克蘭當局矢口否認攻擊,反指美國和沙特撒謊,聲言若美國和沙特發動攻擊,伊朗勢必還擊。也門胡塞武裝組織早於5月及8月就曾襲擊兩座泵油站和油田。五角大樓於9月20日宣佈,將會派遣部隊和防禦導彈設施到沙特和阿聯酋,意味著將會隨時開戰。
當大家聚焦美國、沙特和伊朗時,也不要忽視俄羅斯與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影響力。伊朗與俄羅斯和中國都維持友好的邦交;此外,中國還剛與伊朗更新了2016年簽訂的25年期石油合作協定。中國近年積極推廣「一帶一路」,與中東地區加深連繫。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未必奏效,軍事行動也要找到充足的理據。
行動有所顧忌
為了暫時凍結伊朗的核計劃進展,奧巴馬總統曾促成簽訂《聯合全面行動計劃》(通稱「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或「伊核協議」);特朗普總統上台後,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制裁伊朗,特別是在該國的命脈——石油生產上。伊朗每日的石油產量,從2018年時的400萬桶,降至今年3月份時的250萬桶左右,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至3.7%,迫使伊朗向中國與俄羅斯靠攏。同時,為了抗衡美國與沙特的軍事威脅,伊朗於9月21日表示,將會與俄羅斯和中國在伊朗附近的國際水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練。故此,美國要全面制裁甚至襲擊伊朗,也會有所顧忌。當然,「伊核協議」的其他簽署國,包括英法德和歐盟等,都呼籲各方要克制。
誰人得益最大
從另一角度來看,原油價格自從2015年開始崩盤以來,2016年每桶曾低至26美元。雖然近年由谷底逐步回升,但始終未能重返2008年最高位的145美元。今年年初時,只徘徊在50至60美元左右。沙特王室成員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親王(Prince Abdulaziz bin Salman)擢升為能源部長後,就一直推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協調減產,希望進一步提升油價。
有評論認為,如果油價因為今次事件而繼續攀升,施襲者就成功讓阿拉伯和波斯灣的地緣局勢再次在全球視線範圍下出現。究竟這次事件是誰在幕後策動,眾說紛紜。石油設施遇襲,一直以來都會觸發中東緊張局勢的升級。
油價飆升,固然是沙特王室所樂見;但是,沙特在美國的軍事支援下,理應密不透風的防禦工事,竟然沒能察覺無人機的到來,乃至被偷襲成功,似乎講不過去。所以,有人猜測,襲擊可能是沙特的「把戲」。
黑手眾說紛紜
不過,美國未必希望油價大幅上揚,因為油價上漲只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對正在放緩的經濟沒好處。然而,把國際視線轉移到中東也可能是美國的期望;畢竟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已經打得七七八八,美國總統大選前總要有個「結論」。
親俄和親中的評論認為,美國希望借機出兵中東,一來可以控制中東的石油生產,二來可以牽制俄羅斯、伊朗和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並希望與其他西方國家聯手,來遏制伊朗。當然,也不能排除伊朗是幕後黑手,因為伊朗在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和實施制裁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因此,伊朗也可能孤注一擲,賭美國不敢貿然出兵;倘若危機持續,其他強國就可以向美國施壓,與伊朗重新談判,放寬制裁。另一方面,伊朗的宗教領袖確實與胡塞武裝組織有聯繫,只是否認提供對方軍事和財政的援助。
如箭在弦的局勢,固然令人憂慮,但中東問題已經形成新格局,不再是冷戰時代的美蘇棋盤。中國的崛起,並與中東國家建立良好關係,配合巨額投資,已經與美俄彼此牽制;正如美朝峰會,中國居間扮演一個協調的角色差不多。無可否認的是,沙特油田遇襲事件,真的有可能觸發中東戰爭!@
2020年11月網路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