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謙虛

文/張仲騏

謙虛是種美德。中國人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一定難以相處,而一個謙虛、謙和、虛懷若谷的人,肯定受人喜愛。「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到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把大顆的梨分給兄長吃,傳到今天仍為佳話。反觀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至今讀來仍叫人毛骨悚然。
什麼是謙虛?謙虛好像蜂蜜,味道難以形容,但嚐到一點馬上就能知道。英國文豪魯益師(C. S. Lewis)說,「謙虛不是看低自己,而是少看自己(Humility is not thinking less of yourself, it is thinking of yourself less)」。「卑躬屈膝」、「打躬作揖」,很可能只是看低自己,不是真謙虛。魯益師認為,一種忘我、無我的態度,才是謙虛。
魯益師的觀點頗有道理,但《聖經》的教導更加高明。根據《腓立比書》,謙虛的本質,既不是「看低自己」,也不是「少看自己」,而是「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二章3節)。「強」字的原文,有貴重、尊貴的意思。一個人若能「看別人比自己尊貴」,他就是真謙虛。《聖經》對謙虛的詮釋,準確地道出了蜂蜜的滋味。魯益師的「少看自己」,焦點始終是在「自己」身上,但《聖經》的「看別人比自己強」,是把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一個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人,是一個謙虛的人。
《腓立比書》接著以耶穌基督為例子,作為謙虛的楷模。經文提到耶穌「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二章6-11節)。耶穌放棄神的榮耀形象,降世為人,最後痛苦羞辱地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耶穌「看別人比自己強」。那些「別人」,是「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的人;他們得罪神、羞辱神,耶穌卻仍然拯救他們,到一個地步,甚至完全倒空自己,完全犧牲自己。耶穌的一生,是謙虛最終極的彰顯。
我們在此也要強調,耶穌不只是謙虛的最佳楷模而已,我們也因耶穌的謙虛得救。祂來到世上,為人的罪死。也因為這樣,這世界沒有停留在黑暗罪惡裡。耶穌基督的救贖之功,使人類的理性得以開通,得以明白平等、人權,也獲得提升倫理道德的動力。
耶穌的謙虛,使祂得以完成救贖之功,而耶穌也要我們以同樣的謙虛待人,以至別人從我們身上,能看見耶穌。前面一節經文(二章5節)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當我們願意捨己為人,我們就表現出耶穌的謙卑,這種謙卑帶有救贖的功能。不是我們能救人,而是別人可以從我們身上認識基督。
在一個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聖經》對於謙虛的教導,顯得格外寶貴特殊。當世上多數人認為,這世界理當繞著我轉的時候,《聖經》要每個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如果世上多數人都看別人比自己強,這個世界就會是一個充滿愛和和睦的大同世界。@

「大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是西方一句諺語,指的是在宗教信仰上經歷的一個重大突破。

這句話出自新約《聖經》。根據《使徒行傳》九章記載,保羅拿著拘捕文件,前往大馬士革,要去捕捉那裡的基督徒。快到目的地的時候,耶穌突然向他顯現,從此扭轉了他的命運:從一名迫害基督徒、口說兇言的惡徒,成為了一名基督徒,並且用他餘生傳揚基督的名,為基督的名「受許多的苦難」。這樣急遽、徹底的轉變,就叫作「大馬士革路上」的經歷。
保羅的特殊經歷
死而復活之後的耶穌,當時曾有許多人親眼目睹。保羅之後寫道:耶穌曾經「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6節)。然而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的耶穌,不只是「復活」之後的耶穌,更是「升天、得榮耀」之後的耶穌。整本新約只有兩人有這種經歷,一位是保羅,另一位是使徒約翰。也因為這經歷的特殊,保羅和約翰的事工也格外與眾不同:新約《聖經》大部分是出自他們二人(註:除《猶大書》、《雅各書》和《希伯來書》之外,新約《聖經》可以說主要源於四位作者:馬太、彼得(彼得書信,並影響《馬可福音》)、保羅(保羅書信,並影響《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和約翰(福音/書信、《啟示錄》)。而保羅不只寫下大部分新約書信,他也把福音傳進歐洲。整個西方社會,千年以來,以基督教立國、治國,在信仰、學術和思想上,是照亮世界的一盞明燈。西方社會能有如此成就,很大部分得歸功於保羅和他的宣教。
保羅如何能從痛恨基督教、迫害基督徒,成為一名改變世界的神學家、宣教勇士?原因是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了耶穌。遇見耶穌,給保羅的生命帶來了全新的意義和價值。
永恆意義哪裡找
現代人生活忙錄,努力追求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賺錢、拿學位、出名、享樂、購物、工作、相夫、教子、事父母。然而,如果不認識耶穌,這一切都毫無意義。我們和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要在時間的洪流裡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如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實際上,我們比一粒微塵還不如!微塵畢竟有形有體,而我們一切的成就、勞苦、付出、努力、犧牲,都將永遠成為過去,不再被想起、也不再被紀念。我們與我們所愛的人、事、物,幾十年後,就要完全煙消雲散、了無痕跡。
有人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是嗎?如果沒有天長地久,就算曾經擁有也是多餘。
一個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是一個不值得活的人生。人如果要活著,必須要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而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之前,必須要找到「永恆」。
永恆要去哪裡找?永恆要在耶穌身上找。「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多年前在台灣的街頭、在電線桿上,經常可以看到「信耶穌,得永生」的醒目貼紙。當時覺得這種口號古板、不入世,現在發現,這句話原來是打開人生百寶箱的鑰匙,裡面可以找到人們夢寐以求的意義和價值。
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了耶穌、並從耶穌得到永生。從此,保羅的生命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意義和價值。今天,耶穌仍然活著,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也可以認識耶穌,並且因信耶穌得永生。如此一來,我們的生命也能被賦予一個全新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也能像保羅一樣,靠著耶穌,改變我們周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