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一年的2020年奧運會,終於在2021年7月23日,日本時間晚7時於東京開幕了!
心驚肉跳倒計時
有人形容,東奧走到開幕這一刻的過程波瀾壯闊。東京疫情復燃,於7月12日第四度頒佈緊急事態;至16日,連續第三天單日新增確診破千;21日,單日新增病例飆至1,832例!日本醫師會(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會長表示:「我們擔心的情況正在發生,無論是否舉辦奧運,疫情都會加劇,憂慮確診數爆炸性成長。」
日本民眾大為憂慮。據《朝日新聞》最新民調,仍有55%的受訪者反對舉辦奧運。東奧最高等級贊助商豐田汽車19日宣佈:放棄在日本國內投放奧運相關電視廣告;社長不出席開幕式;東奧愈來愈成為由於「各種因素」難以獲得支持的活動。
日本東京奧運組委會秘書長,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可能取消時,回應說:「我們無法預測COVID-19病例數量會如何變化。如果病例激增,我們將會持續討論,考慮應該怎麼應對。」這似乎並未解除最後一刻取消的懸念。
風聲鶴唳選手村
與此同時,病毒在嚴防死守下還是進了選手村。選手每天都篩檢,且規定除了比賽、訓練、進餐、睡覺外,都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但選手村7月17日爆出首例確診者;18日首次出現選手染疫且確定在選手村內感染;20日,美國體操隊候補選手Kara Eaker確診,一人列為密切接觸者,全隊搬出選手村改住酒店。
南非國家足球隊兩名隊員及橄欖球隊教練確診,足球隊幾乎都被定為密切接觸者,須病毒篩檢陰性後才能出場;捷克奧運代表團抵達後,一名成員證實染疫,確診者與列為同機密切接觸者的代表團成員進行隔離;英國田徑隊六名選手和兩名工作人員,因在航班上與一名確診者有密切接觸而自主隔離。
21日,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射擊女將Amber Hill及捷克桌球選手、智利跆拳道選手、荷蘭滑板選手確診。Amber Hill表示:「沒有文字描述我現在的感受,大概只有『心碎』二字堪比擬」。此前已有美國網球女將Coco Gauff宣佈因篩檢結果呈陽性而退出本屆奧運。
英國鏈球選手在推特上分享:「我們經過非常辛苦的訓練,才拿到這資格,現在卻要面對我們無法掌握的風險。」
人氣鼎沸靠影像
在現代奧運歷史上,奧運只取消過三次:1916年、1940年和1944年——均因世界大戰。這次儘管疫情事態嚴重,但國際奧委會IOC與東京的合約非常明確:只有IOC才有權終止合約,因此IOC主席強調:「我們都承受壓力,但為了迎接這一天到來,我們必須展現信心,必須開闢走出危機之道。」
對日本來說,在經歷了長久的經濟停滯及福島海嘯和核災難後,這是重新振作的機會,即使冒險。為因應防疫,五方會議決定:放棄觀眾入場觀賽的安排,並用人工方式製造「人氣鼎沸」:各場館將播放以往奧運會中觀眾的喝采聲,螢幕上放映世界各地支持的民眾。IOC主席表示,將讓選手比賽時聽到身臨其境的聲音,感受來自全球的氣氛,感覺被觀眾圍繞。
熱門奪金新看點
本屆東奧新增五項賽事,衍生18個獎牌項目和34場比賽。
空手道,源於沖繩,非常體現日本文化傳統。項目分為兩類:型賽選手,單人展示預設攻防套路,裁判按選手的力量、速度、節奏等評分,20名選手參賽;組手對打比賽,分為三個不同重量級,擊打對手身體的目標區域得分,60名選手參賽。比賽僅此一届 ,2024巴黎奧運會將取消。
滑板比賽有80名選手參加,街式賽在筆直的街道式場地舉行,運動員在規定時間內利用扶手、樓梯、邊緣、長椅、牆壁和斜坡完成動作展示;公園賽在充滿曲線、弧面的凹槽場地進行,運動員騰身躍起,在空中展示技巧。
運動攀岩設三項比賽:速度攀岩,兩位運動員在高15米牆壁上一左一右,按指定路線比賽攀登速度;抱石攀岩,運動員在規定時間內,於佈滿挑戰的4米高岩上攀爬,岩下有安全墊,墜落可再來;難度攀岩,運動員於6分鐘內,在高15米以上的牆壁上比賽攀爬高度。單項排名相乘得出最終排名。
衝浪比賽,選手在30分鐘內嘗試衝25個浪;5名評委組成評審團,根據表現和難度、動作創新、速度、力量、流暢性等標準,給選手的每次沖浪打分;兩個最高分計入成績。 40名選手參賽。
棒/壘球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被取消;2024年巴黎奧運會也不再設;只本屆能看到,各有6隊參賽,最大奪金熱門可能在美日之間展開。
對於觀眾,在大疫之年觀看必被記入史冊的只有聲像觀眾的空場比賽,未嘗不是件前無古人的獨特體驗,而比這更深遠的莫過於人生價值及其意義的思考,無論是賽前退場的遺恨還是賽場奪冠的興奮,還有那支代表著全球8,250萬名被迫遷徙者和難民的難民隊,都在提問。@
作者:余創豪
還有兩個月便開學,相信不少家長會為子女的大學費用而傷腦筋。自1980年以來,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增加了1200%,而通貨膨脹則增加236%。換言之,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是通貨膨脹的五倍。這也令「是否值得上大學」的質疑越來越強烈。根據公共宗教研究所2019年進行的研究表明,5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教育是明智的投資,而49%的人則認為這是一場冒險的賭博。
大學教育與世界脫節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數據,COVID19大流行前,新近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超過一般人,約有41%;2019年大學畢業的人和33.8%的所有大學畢業生未能充分就業,這意味著他們從事不需大學學位的工作,例如:餐廳服務員、收銀員、調酒師。
許多人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大學沒有教導學生職場所需技能。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和《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作者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是其中之一。他在《反對教育的理據:為什麼教育系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一書中指出:
學生在工程系、商學院等可以學到有用的技能,但其餘很多大學課程都跟世界脫節,例如哲學、人類學、數學、歷史、外國語言等,大部分工作都不需要僱員去證明幾何理論,而且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學習外語,在社會中很少工作需要翻譯;長遠來說,大學畢業生一生所賺的錢會高過中學畢業生,但這並不表示整個經濟體系增加了生產力,只不過是僱主願意支付更高薪酬予高學歷員工。
筆者同意卡普蘭的部分說法,即大學教育的確與世界脫節,絕大部分大學教授都從未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工作過,說坦白點,他們生活在象牙塔內,所傳授的東西未必對學生有幫助。
大學教育亦不等於職業訓練
另一方面,我也不同意完全將大學教育視作職業訓練,純粹以急功近利的標準去衡量教育成果。
卡普蘭所舉「無用」學科,可能對實際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對於做人處世仍是大有裨益。以學習外語為例,美國是世界首強,英語是世界通行語,除非是從事翻譯工作,否則美國人好像沒有必要學習外語,但正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令美國人不願意向其他文化學習,從而缺乏對外面世界的理解。
我很驚訝卡普蘭將歷史列為無用之學。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說:「那些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雖然一般人並非政治決策者,但在民主自由社會裡,選民和壓力團體都有份參與制定政策和塑造社會文化。很難想像,若人們分不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又怎能有效地處理種族主義和其他社會問題呢?
美國在抗疫初期進退失據,很多美國人相信不同形式的陰謀論、都市神話,要破除這些認知障礙,許多所謂「無用之學」都可以派上用場,例如哲學的思想謬誤分析、數學的邏輯推理、心理學的人性弱點等等。宋代詩人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這裡的讀書,當然不是指讀電腦使用手冊或者投資指南,而是能夠領人邁向更高思想境界的作品。
避免走進兩個極端
現代作家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指出:通過讀書而帶來的文化修養,可以令人走進另一個世界。
比如地質學,好像是無用之學,但也能助人脫離眼前景物的籠牢。最近筆者到阿拉斯加的冰川遠足,途中看見許多橢圓的碎石,這並不是河水或海水沖蝕的結果,而是冰川在經年累月的緩慢移動過程中打磨成形的,當冰河融解後顯露出來。我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威力,這種感覺是金錢買不到的。
筆者主張避免走進兩個極端。一方面,大學教育不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只教導學生怎樣欣賞莎士比亞戲劇或者但丁的《神曲》,或只為了「訓練學生大腦」而教導艱深的拉丁文、微積分;另一方面,亦不可將大學教育完全視同純粹的職業訓練,一切只為了利益和實用,而形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功利主義趨向。
記得哈佛大學中國史和哲學講座教授杜維明先生曾講述,哈佛大學裡有座銅像,右側刻有三本書,兩本是翻開的,另一本則沒打開——像徵著人類知識領域中,有些真理是不能靠理智獲得的,也沒辦法通過一般科學實證掌握,比如:人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的終極關懷是什麼?
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我們的人生,甚至比習得知識與技術更加至關重要。@
作者:葉漢中
不料在今年激發出嚴重衝突,戰場遍及全美50州。
這一理論由於討論者眾多,並無嚴格定於一尊的信條或定義,但無論支持或反對者都同意:起初是由一群研究法律與民權的學者所提出,要以「種族」或「膚色」為基本觀點,思考、檢討及批判現存的一切法律、教育、文化、社會及人際關係背後的思想基礎。
第一次「批判性種族理論的新發展」研討會在1989年召開,會議召集人,洛杉磯加大法律教授Kimberlé W. Crenshaw 承認:這個理論來自哈佛法學院教授Derrick Bell的思想與課程,原本沒有名字,更談不上新發展;CRT是她藉此會議創造出來的,「有時你必須以假當真直到你成功。」
支持者認為,美國的教育、甚至法律,向來都站在「白人觀點」,制度化地歧視黑人,是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產物,需要撥亂反正,以「黑人觀點」來嚴格檢驗批判一切才是追求真理。
反對者則認為,這論點並不符合事實,想以鬆散、感性「各人說故事」的方法來取代嚴謹的學術討論,並修改歷史,根本是另類的「洗腦」!甚至有人將CRT與共產主義比較後認為,這理論純粹是以「種族」取代「階級」,並與共產主義的鬥爭論調幾乎完全一致。
此運動天生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思路,因而在過去幾十年中吸引許多極端分子的支持及發揚光大。如支持此理論的前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就說過:「我很難理解你怎能有一個種族目標,卻想用一個非種族手段來實現」。時至今日,許多吵得沸沸揚揚的論點、策略到底還算不算是CRT的一部分已很難確定,如認定美國國旗就是仇恨標誌等。
2020年9月,總統川普宣佈推廣「愛國教育」,成立「1776委員會」,但拜登就職當日即下令停止。2021年4月,教育部推出有CRT之實的「種族回應政策1619計劃」。打著這名號要改革甚至革命的,與堅決反對到底的戰火就此漫延全國。支持的學區官員,與反對的家長,在公聽會上激辯,許多家長受到麥克風被關或逐出會場的待遇。受挫的家長有的將學童領出公校系統,轉為在家教育 (Home Schooling) ;也有的認為「我納稅不能讓你們這樣花!」而將戰線拉到各州的議會甚至法院。
全美已有10州完成或接近立法,限制在公校採用CRT教學;另有26州正在進行。7月6日,號稱有300萬會員的「全國教育者協會(NEA)」與170萬會員的「美國教師聯盟(AFT)」發表聯合聲明,將在50州的14,000個學區投入重金,推動從幼稚園到高中使用符合CRT精神的教育方式與課綱,以教導「誠實的歷史」,使所有學生跳出舊思想架構,為正義而戰。
7月16日,教育部撤銷了1619政策,但這場美式文革大戰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