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聖誕節 我們該記住什麼

文/黃紅英

節日,當屬聖誕節,世界上不同種族、膚色、語言、風俗的人們都知道聖誕節。為何聖誕節從一個基督教的節日,演變為全球最矚目的傳統節日?一個能在民間流傳千百年的節日,必有著其獨特的內涵和值得傳遞的意義。如亞洲許多國家重視的中秋節,是以「團圓」、「幸福」為主題,反映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期望,這也是傳統節日能突破語言、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世代相傳的關鍵。那麼,聖誕節的寓意是什麼?在享受聖誕快樂假期的同時,我們該記住什麼,傳承什麼?

眾所周知的淵源
聖誕節(Christmas)是基督教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聖誕節前夕的24號與聖誕節當天的25號同等重要,就如華人心中的除夕與大年初一,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日子。
如今的聖誕節已不只是基督徒在慶祝的節日,而是世界許多地區,尤其是以基督信仰為主流價值觀的國家的重要節日。聖誕節的淵源大部分人都聽說過,是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上帝愛人,因而派遣兒子耶穌道成肉身降臨世間。耶穌在人間歷經苦難,向人們彰顯上帝的愛,並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潔淨人類的罪,讓人得到救贖而不至滅亡。因此,聖誕節的核心內涵是「愛」、「平安」與「感恩」,這些正是人類內心所渴望、所追求的,也是聖誕節不僅為基督徒所慶祝,亦為非基督徒所嚮往的原因之一。

人類文明的基石
新約開始了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愛人,人類互愛。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基督新教。基督徒因著上帝的愛,對耶穌基督的順服,努力推動社會重視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憐愛。
翻開中世紀(公元476年-1453年)前歐洲國家的歷史,戰爭與殺戮不斷。當某個部族戰勝另一個部族後,常將俘虜與男子殺光,將孩子與婦女變成奴隸。在中世紀,這種野蠻行為,隨著基督教傳入歐洲,才開始有所改變。
因政治上的爭權奪利而導致戰爭的狀況一直存在,基督教無法改變這一點。但在西羅馬帝國後期,由於基督教在歐洲得到廣泛傳播,新的戰爭規則在歐洲形成。首先,區分作戰人員與非作戰人員,非作戰人員的生命不受威脅,財產不受掠奪,婦女不受侮辱;其次,作戰人員在放下武器後不被殺戮,而且不淪為奴隸。於是,曾在西羅馬時代盛行的奴隸制逐漸消失。雖然社會變化的過程持續了幾個世紀,但歐洲的確改變了。
曾有人指責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傳播,是殖民主義的幫手,這種指責對基督教是不公平的。從史實的角度看,凡是受基督教教化的地區都脫離了蠻荒狀態,改變了戰爭中的殘酷屠殺,使人類世界開始有了基礎文明。當人們慢慢地從信奉圖騰、偶像轉向基督信仰後,歐洲文明在基督文化的引領下,得以不斷地改進與發展。今日被稱為文明、穩定和發達的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等,皆是以基督信仰為主流的國家,這是歐洲各國重視聖誕節的歷史背景。基督信仰是歐洲文明形成的根基,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而美國社會的基督信仰與文明理念,正是得益於從歐洲傳入的基督新教。

今日文明的內涵
世界文明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和主流趨勢。「文明」是什麼?是錯綜複雜的現代化交通樞紐?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還是高度發展的醫學、完善的教育體制?或是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高科技?事實上,這些並非人類文明的內涵,而只是文明的表徵。
如果生活在一座富麗堂皇的豪宅裡,家庭成員間卻彼此冷漠相待、吵鬧不休,或是在高科技公司上班,年薪百萬,但每天得與同事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會覺得快樂嗎?2019年,香港與荷蘭的兩家非政府組織共同對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的167起自殺與未遂事件展開了調查,報告顯示,在科技電子行業工作的職員,由於工作節奏緊張,害怕失業,以及擔心遭受懲罰而自殺率居高。2019年9月19日,美國矽谷臉書(Facebook)總部大樓,38歲程式員陳勤從四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的事件,再度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科技行業工作者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可見,擁有體面、高收入的職業,並非就得到了快樂幸福。人若身處缺乏關心與愛的社區,被籠罩在金錢與利益縈繞的社會氛圍,即使身居明亮豪華的高樓,也會無法接收到文明的光照而墮入絕望的黑暗。
唯有信靠上帝才能無憂無懼,充滿喜樂。唯有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尊與互助,堅持公義,才是真正的文明社會。生活其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與意義。正如《聖經》中所說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若人們心中有著堅定的基督信仰,就能營建一個充滿仁愛與和平的社會,這才是人類文明的真正內涵與最高境界。

忘神濁流的侵蝕
聖誕節對傳統基督徒而言,是充滿平安、愛與感恩的日子。人們通常在聖誕前夕(平安夜)與家人團聚,互贈禮物,互道「聖誕快樂」,向神祈禱與感恩,並在聖誕節早上做禮拜,紀念耶穌和傳揚基督精神。
然而今天的美國,許多年輕一代已逐漸淡忘了聖誕節的意義,只將聖誕節視作一個大眾化的民俗活動,是忙碌一年後讓自己放鬆的公眾假期。許多商家,也只是將聖誕節作為一個獲取豐厚利潤的最佳商機。
更甚的是,美國有些政客為了政治利益,以及彰顯所謂的多元文化與包容,禁止聖誕節期間在政治公開場合中說「聖誕快樂」,而以「節日快樂」來代替。想像一下,如果華人在春節期間被禁止說「春節快樂」,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基於基督信仰中愛與包容的核心理念,才誕生了「美國」,才有了彰顯民主與自由的政治體制,有了尊重他人生命、扶助弱小的社會文化,成為引領世界文明的燈塔。聖誕節是彰顯、推動這些文明理念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有一天人們完全忘記了聖誕節的核心內涵,忘記了基督信仰是美國建國的重要基石,忘記了基督教是營建世界文明的支柱,這對美國社會的文明是毀滅性的,對全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災難性的。

謹記聖誕,避免危機
有人說:「我不是基督徒,為何一定要對他人說『聖誕快樂』?『節日快樂』也可代表我對他人的關愛和祝福。」然而,如果沒有基督,你如何得以安居在一個自由的國度裡,享受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擁有不被壓迫的人生?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公義不僅是基督徒的責任,要去傳播,更是社會每個人要去謹記與維護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此句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原句出自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波蘭語原文是「Żaden płatek śniegu nie czuje się odpowiedzialny za lawinę」,翻譯成英文是「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翻譯成中文是「雪崩中,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這句話的時代背景是斯坦尼斯洛所生活的年代,即殘酷的二戰時期。當時德國納粹入侵波蘭,斯坦尼斯洛被迫逃亡,卻被抓住並關押在烏克蘭的一個集中營裡。他因逃跑罪名而被判處死刑,並被押到樹林裡挖掘自己的墳墓。在樹林裡,斯坦尼斯洛用鏟子擊殺了自己的看守者,並成功逃脫。
斯坦尼斯洛這句名言的意思是:「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想要承認自己就是雪崩的罪魁禍首。」但如果沒有雪花,何來的雪崩呢?斯坦尼斯洛的原話,實際是指那些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押送猶太人火車的軍人、毒氣室的建造者……每個環節中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只是在履行上司的指令,沒有人覺得自己對死難者與社會災難負有責任。反觀今日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因信仰的缺失正處於坍塌的邊緣,犯罪事件每年成倍遞增。當我們的社區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時,許多人都在埋怨,但仍然不覺得自己應該負什麼責任。
文明並不總是向前發展或進步的,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文明大倒退,德國納粹時期對猶太人的屠殺便是其中之一。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為美國文明是不會倒退的,因為有著完善的法治體系。事實上,在自由主義衝擊基督信仰主流價值觀下的美國,整個社會文明已經在倒退。
拋棄基督教信仰,任憑基督教世俗化,害怕說「聖誕快樂」,皆是文明倒退的跡象。作為生活在美國的一份子,我們不應再做那一片「永遠都覺得自己是清白無辜的雪花」。因此,聖誕節不只是一個表達對家人朋友的愛與關懷、放下工作享受休閒與快樂的假期,更是一個記住基督信仰、感恩基督耶穌為人類無私奉獻的重要日子。唯有謹記與遵行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觀,才能促進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也才是人們擁有平安、喜樂人生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