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破壞關係的 十種恐懼

作者:蔣吳蘊蘭

愛一個人是有風險的,所以在人際關係中存在恐懼是很自然的。但是當恐懼者通過侵略或退縮,來傷害自己或他人,就成為一個問題。認識恐懼,並知道它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必要的改變,以獲得真愛。

  1. 害怕失去自由。被束縛、被困、被卡住,這種「幽閉恐懼症」指出關係的錯誤。以愛心和尊重的方式說「不」,並設定清晰公平的界限,是健康關係的基本要素。
  2. 害怕衝突。愛的關係中難免有衝突,但不一定是破壞性的,可以學習和操練建設性的溝通。當以關懷和尊重的溝通方式處理時,衝突可以促進更深層次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3. 害怕改變。變化意味不適和不確定性,但往往帶來成長和更新!試著對自己和伴侶所經歷的變化感到好奇。這同樣應用於孩子、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你關心的人!
  4. 害怕放棄或失去控制。在健康的關係中,不必放棄個人權力;雙方都可以感到平等,並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5. 害怕痛苦。造成痛苦的不是愛,而是對愛和關係及所愛之人行為的依戀和期望。最終,需要決定是相信恐懼還是相信愛。
  6. 害怕被「發現」。對所愛的人隱藏真實的自己,通常是害怕真實的自己並不可愛,害怕被完全了解。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自己才能被他人深入了解。
  7. 害怕失去自我。在人際關係中壓抑自己的個性。其實,我們的時間、注意力、關懷和技能,對於一段關係的成功至關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能夠接納所愛的人希望給你的東西。放棄對伴侶的需求並不是愛的行為,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段關係中,你減少了參與度。
  8. 害怕不夠。害怕自己不夠好時,往往期望所愛的人是完美的,用這種期望來抵禦不足。面對自己的短處,可以選擇冒險去愛和被愛,也可以選擇孤立自己。試著改寫人生故事,因為你是個獨特而可愛的人。
  9. 害怕被拒絕。為了避免被拒絕,通常會推開其他人,或者測試他們的愛,又或者在被拋棄之前先拋棄他人。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成為取悅者,將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慾望排除在外。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沒有完全且真實地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
  10. 害怕依賴。有些人擔心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而有些人則擔心要負責照顧所愛的人。這兩種選擇都不會產生令人滿意的關係。要想建立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請注意和所愛之人間的界限。彼此支持,也要為自己的感受和身心靈健康負責。

《聖經》告訴我們:「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四章18節)在人際關係上有衝突,是因為每個人都習慣用自己的眼光看事情,本能地保護自我。放下恐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感謝上帝,在兩千多年前一個晚上,在伯利恆的野地裡,有天使對牧羊的人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二章10-12節)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ABCtoday.com創辦人,持有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執照。)

不怕說「再見」

文/圖:貝琳達

疫情大流行,令不少人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無論是因為不想外出流連,抑或因工作形態轉變而在家工作。這種趨勢逐漸營造出一個現象,就是越來越多人開始養寵物,為家居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和生氣。
筆者身邊認識的人之中,也有很多開始養起可愛的小狗小貓。然而,無論小狗們如何吸引,也有些心理上的顧忌,令我對寵物們止步。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不想在與摯愛的寵物相處長時間後,要面對分離的時刻。
由小學至大學期間,家中都養過不同的寵物。記憶中有忠心的大狼狗Anna、晚飯時總愛纏著我們腳跟的小貓Miu Miu、一雙翠綠色的彩鳳鸚鵡、懶洋洋的灰兔、聲如洪鐘的白鸚鵡等,陪伴我度過很多放學後和挑燈夜讀的時光,但牠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先後離世。
成長的道路是由無數的認識、相處、感情聯繫、分開組成。每次與某人和地方建立了感情時,卻又要隨著環境變化而離別。自小便不想說再見,但「說再見」卻是人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但《聖經‧傳道書》中的經文,給了我們出路和答案:「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上帝是掌管時間的主,在祂裡面時間沒有盡頭。沒有終止,就不會有分離。中文詞彙對這個概念的描述很精準:當我們與人分開時,我們說「再見」,意即希望再次相見。信靠上帝的人有永恆的生命,即使世上的身軀衰敗了離開世界,有一天也會與其他信主的人再次重逢。屬世的離開只是暫時,永恆的生命卻是永遠。當我們說:「會再見的!」這與分離所帶來的憂傷情緒剛好相反,是充滿希望的一種期盼。進入造物主永恆的國度裡面,人就有這種令人期待的再見。
其實,英語在這方面的表達也頗有意思。Goodbye一詞的根源始於1500年或更早。當時人們互相告辭時,會使用一個短語God be with you。這句話是「上帝與您們同在」的意思。後來,這短句被縮寫為God b’wi ye。到1600年代末,此短語被進一步縮寫為God b’ye或Godbuy。之後,短語中的「上帝(God)」被「好(Good)」取代,演變成了Goodbye。原來,即使昔日人要面對分離時,也會以上帝的祝福相待。不過筆者認為中文的「再見」,更能帶來期望的深遠含義。
有什麼比可以再遇見所愛的人、再重複所做的事更令人感到愉悅呢?從來沒有人可以勝過時間的洪流,一個都沒有。但若我們願意認識這位創造和掌管時間的主宰、上帝,與祂連結起來,在祂的永恆裡,就會得到所應許的「再見」而感到莫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