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523-525 8th Street, Oakland, CA 94607 Tel. (510)893-3210 Email: reception@cchcsf.org
作者:陳筱苓
無所事事 日子難捱楊同學坦言,疫情影響了他們這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身邊一些同學本來在3月時幾乎拿到的錄取名額都被取消了,有些則被延期半年才能入職。楊同學說:即使沒有疫情,自己和家人都明白,畢業後不會馬上找到工作。之前的師兄師姐都如此。我幾個表哥都是畢業後一年才找到工作,有些還要先到社區學院再進修。楊同學的家人也很諒解,沒給他太大的壓力,亦表示會繼續支持他的生活一年。他不諱言壓力仍然很大:「老實說,除非你是有錢人家,否則,每個人都會介意自己找不到工作。」他說畢業後待業的日子,天天無所事事,加上疫情不能出外,也被困在家裡。他表示:「我不愛打遊戲機,每天都不知做甚麼才好,所以很不開心。」雖然家人沒給他壓力,但楊同學心裡仍有一種恐懼。他直言:「我整天都在憂慮,因為很快新一批大學生又會畢業出來,跟你一起搶工作。這種心情影響了我的生活規律,作息時間很亂,因為天天都一樣,沒有事情要逼著你起床。」楊同學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畢業生的身上,朋友訴苦自己的家人並不諒解,說一家人困在家裡,父母就問為甚麼不找工作,看他對著電腦,就以為他在打遊戲機,家人為此天天吵架。
過渡副業 全部消失這種待業的日子,以往的畢業生都有方法打發,有人在找工作前去旅遊,例如回香港一個月,又或到其他省走走,但現在因為疫情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也只能困在家裡,對著不理解的父母。此外,待業畢業生很多時都會先做一些副業,但楊同學說:「現在這些『炒散』(兼職)的工作都沒有了!還未找到正職時,我可以去做餐廳侍應,去Gap、教補習班都可以,但疫情下只能呆在家裡。」沒有工作就沒有EI(失業保險金)。楊同學說:「我們不是失業,所以拿不到EI,之前只拿到一些學生津貼而已。假如我有機會做侍應,起碼失了業也可以去拿EI。很多人都不明白,在疫情下,畢業生不只找正職難,連這些輔助性的工作都失去了。」
繼續升學 競爭激烈時不予我,趁機進修又如何?楊同學坦言:「這條路也不容易,我的同學打算報讀下學年的法律學院,誰知報考人數竟然比去年大增;以他的分數在去年是足夠入學的,但今年申請者多了,也不知能否順利入學。」雖然工作不易找,但楊同學認為,最重要還是問自己想做甚麼。他認為:「勉強的話,你總會找到工作,但真的是你想幹的嗎?開始錯了是很難走回去的,一定要選對『行車線』。」最終楊同學在畢業八個月後,找到一份在金融機構當分析員的工作,他唸的是環境工程學,工作要求也和環境學有關係,但跟工程無關,他說也算是「半轉行」。縱然楊同學還不知道,這份工作是否他的「行車線」,但慶幸自己的堅持總算有了回報。
勇於嘗試 開闊視野多倫多「燃動青年」行政總監黃鳳玲接受訪問時表示,疫情下畢業生找工難的現象確實存在。她形容:「這些年輕人的心情複雜,覺得自己被動無助,疫情下沒路可走;亦覺得自己沒用,心裡很驚惶,但家人很多時不明白他們的心情。」黃鳳玲指出:「這種情況令他們沒有動力,生活再也沒有日夜之分,甚麼時候想睡就去睡,想起床才起床,早上起來也不知道可以做甚麼;有人失眠;有人沉迷在其他活動中。」不過黃鳳玲對這種「沒路走」的心態不敢苟同,她強調:「人生有很多逆境,用甚麼方法去面對困境,就有不同的後果;只要積極,就會有正面的事出現。我們總要找一些事去做,不要讓這一年空白下來。」她認為暫時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是本行的工作,也可以試試,觀察一下別人是如何生活,這些都是有用的經驗。黃鳳玲鼓勵青年人要多跟人分享感受,不要把問題放在心裡。她鼓勵說:「有機會找大學教授談談,這絕對有幫助,他們可以給意見,也會有網絡資源;同樣地,也不要怕跟uncle、auntie談。」她也提醒做父母的,要調校自己,要理解孩子的處境,不要隨便批評,鼓勵他們勇於嘗試,讓孩子開闊視野,為未來心儀的工作裝備自己。@
作者:燕子
去年3月,因新冠疫情嚴峻,我被公司遣散,今年再被召回並於4月初上班了。我工作的地方是「好事多」大賣場。幾天下來,看到疫後的大眾,感恩又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人群,讓因久困在家中而煩悶的情緒,被人們的善良和友好感染而消失了。上班第一天,內心還是疫情中到公眾場所時的那種謹小慎微的心態,不過看到人們帶著口罩,儘量保持六呎公眾距離,同事都泰然自若,我稍微放鬆點。當然,因為疫情, 工作中難免多了很多需要學習和遵守的新條例和新規則。當班時,迎面而來幾位長者態度和藹地詢問一些產品存放處,我溫和地回答。他們很有禮貌回謝我說:「你的眼睛在笑,你讓我們開心。」隔天早上,看到一個年輕媽媽將約一歲的小男孩抱放在購物車的座位,見男孩的鼻涕快流到嘴上,我順手拿一紙巾遞給那媽媽,她趕緊為男孩擦乾淨,邊謝邊流露出感激的眼神。同一天下午,一個約兩歲的小女孩跑著摔倒在地上,雙手弄髒了,剛好我手上有瓶消毒液和紙巾,便噴些消毒液在紙巾上,遞給跟在後面的老奶奶為女孩洗擦雙手。孩子高興地和老奶奶一同說謝謝。一個星期六,是事隔一年我第一個週末身處在如此人多的場合,看到人們闔家出門採購,有些家庭由祖輩、父母和子女一起逛大賣場,彷彿又回到疫前。雖然公眾距離未必足六呎,但大家眼中少了疫情中的凝重,不再是專註口罩、廁紙、消毒液等疫情中的短缺商品。或許是大多數人都註射了疫苗,人們不再被恐懼綑綁,腳步也輕快些,各族裔之間的眼神和對話聲調亦多了些柔和。那天,我還遇到一家四口,年輕父母帶著嬰兒和少年哥哥,嬰兒車上的嬰兒看到我時,手舞足蹈,笑口大開,他媽媽說他喜歡我。我謝謝他們並回應:「你們讓我開心。」
看到疫情後人們生活漸漸恢復,不禁想起《聖經》所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傳道書》五章18節)
2021年號角月報 12月報紙印刷版
2021年12月網路版內容
A01 聖誕禮物鬧饑荒!
A02 本月專題
A03 國際視野
A04 身居美土
A05 沙加緬度專頁
A06 美西視角
A07 角聲關懷
A11 愛心匯點
A12 真人真事
B01 我心我家
B03 真人真事
B04 文化藝術
B05 點滴拾靈
B06 我心我家
B07 職場智慧
B08 福趣康寧
B09 信仰情理
B10 樂韻飛揚
B11 寫意人生
B12 真人真事
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