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不要讓這一年空白下來

作者:陳筱苓

無所事事 日子難捱
楊同學坦言,疫情影響了他們這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身邊一些同學本來在3月時幾乎拿到的錄取名額都被取消了,有些則被延期半年才能入職。楊同學說:即使沒有疫情,自己和家人都明白,畢業後不會馬上找到工作。之前的師兄師姐都如此。我幾個表哥都是畢業後一年才找到工作,有些還要先到社區學院再進修。楊同學的家人也很諒解,沒給他太大的壓力,亦表示會繼續支持他的生活一年。
他不諱言壓力仍然很大:「老實說,除非你是有錢人家,否則,每個人都會介意自己找不到工作。」他說畢業後待業的日子,天天無所事事,加上疫情不能出外,也被困在家裡。他表示:「我不愛打遊戲機,每天都不知做甚麼才好,所以很不開心。」
雖然家人沒給他壓力,但楊同學心裡仍有一種恐懼。他直言:「我整天都在憂慮,因為很快新一批大學生又會畢業出來,跟你一起搶工作。這種心情影響了我的生活規律,作息時間很亂,因為天天都一樣,沒有事情要逼著你起床。」楊同學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畢業生的身上,朋友訴苦自己的家人並不諒解,說一家人困在家裡,父母就問為甚麼不找工作,看他對著電腦,就以為他在打遊戲機,家人為此天天吵架。

過渡副業 全部消失
這種待業的日子,以往的畢業生都有方法打發,有人在找工作前去旅遊,例如回香港一個月,又或到其他省走走,但現在因為疫情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也只能困在家裡,對著不理解的父母。
此外,待業畢業生很多時都會先做一些副業,但楊同學說:「現在這些『炒散』(兼職)的工作都沒有了!還未找到正職時,我可以去做餐廳侍應,去Gap、教補習班都可以,但疫情下只能呆在家裡。」
沒有工作就沒有EI(失業保險金)。楊同學說:「我們不是失業,所以拿不到EI,之前只拿到一些學生津貼而已。假如我有機會做侍應,起碼失了業也可以去拿EI。很多人都不明白,在疫情下,畢業生不只找正職難,連這些輔助性的工作都失去了。」

繼續升學 競爭激烈
時不予我,趁機進修又如何?楊同學坦言:「這條路也不容易,我的同學打算報讀下學年的法律學院,誰知報考人數竟然比去年大增;以他的分數在去年是足夠入學的,但今年申請者多了,也不知能否順利入學。」
雖然工作不易找,但楊同學認為,最重要還是問自己想做甚麼。他認為:「勉強的話,你總會找到工作,但真的是你想幹的嗎?開始錯了是很難走回去的,一定要選對『行車線』。」最終楊同學在畢業八個月後,找到一份在金融機構當分析員的工作,他唸的是環境工程學,工作要求也和環境學有關係,但跟工程無關,他說也算是「半轉行」。縱然楊同學還不知道,這份工作是否他的「行車線」,但慶幸自己的堅持總算有了回報。

勇於嘗試 開闊視野
多倫多「燃動青年」行政總監黃鳳玲接受訪問時表示,疫情下畢業生找工難的現象確實存在。她形容:「這些年輕人的心情複雜,覺得自己被動無助,疫情下沒路可走;亦覺得自己沒用,心裡很驚惶,但家人很多時不明白他們的心情。」
黃鳳玲指出:「這種情況令他們沒有動力,生活再也沒有日夜之分,甚麼時候想睡就去睡,想起床才起床,早上起來也不知道可以做甚麼;有人失眠;有人沉迷在其他活動中。」
不過黃鳳玲對這種「沒路走」的心態不敢苟同,她強調:「人生有很多逆境,用甚麼方法去面對困境,就有不同的後果;只要積極,就會有正面的事出現。我們總要找一些事去做,不要讓這一年空白下來。」她認為暫時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是本行的工作,也可以試試,觀察一下別人是如何生活,這些都是有用的經驗。
黃鳳玲鼓勵青年人要多跟人分享感受,不要把問題放在心裡。她鼓勵說:「有機會找大學教授談談,這絕對有幫助,他們可以給意見,也會有網絡資源;同樣地,也不要怕跟uncle、auntie談。」她也提醒做父母的,要調校自己,要理解孩子的處境,不要隨便批評,鼓勵他們勇於嘗試,讓孩子開闊視野,為未來心儀的工作裝備自己。@

疫後一瞥

作者:燕子

去年3月,因新冠疫情嚴峻,我被公司遣散,今年再被召回並於4月初上班了。我工作的地方是「好事多」大賣場。幾天下來,看到疫後的大眾,感恩又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人群,讓因久困在家中而煩悶的情緒,被人們的善良和友好感染而消失了。
上班第一天,內心還是疫情中到公眾場所時的那種謹小慎微的心態,不過看到人們帶著口罩,儘量保持六呎公眾距離,同事都泰然自若,我稍微放鬆點。當然,因為疫情, 工作中難免多了很多需要學習和遵守的新條例和新規則。
當班時,迎面而來幾位長者態度和藹地詢問一些產品存放處,我溫和地回答。他們很有禮貌回謝我說:「你的眼睛在笑,你讓我們開心。」
隔天早上,看到一個年輕媽媽將約一歲的小男孩抱放在購物車的座位,見男孩的鼻涕快流到嘴上,我順手拿一紙巾遞給那媽媽,她趕緊為男孩擦乾淨,邊謝邊流露出感激的眼神。
同一天下午,一個約兩歲的小女孩跑著摔倒在地上,雙手弄髒了,剛好我手上有瓶消毒液和紙巾,便噴些消毒液在紙巾上,遞給跟在後面的老奶奶為女孩洗擦雙手。孩子高興地和老奶奶一同說謝謝。
一個星期六,是事隔一年我第一個週末身處在如此人多的場合,看到人們闔家出門採購,有些家庭由祖輩、父母和子女一起逛大賣場,彷彿又回到疫前。雖然公眾距離未必足六呎,但大家眼中少了疫情中的凝重,不再是專註口罩、廁紙、消毒液等疫情中的短缺商品。或許是大多數人都註射了疫苗,人們不再被恐懼綑綁,腳步也輕快些,各族裔之間的眼神和對話聲調亦多了些柔和。
那天,我還遇到一家四口,年輕父母帶著嬰兒和少年哥哥,嬰兒車上的嬰兒看到我時,手舞足蹈,笑口大開,他媽媽說他喜歡我。我謝謝他們並回應:「你們讓我開心。」

看到疫情後人們生活漸漸恢復,不禁想起《聖經》所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傳道書》五章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