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認識人體的氣和血

作者:關雄才

年輕時,很少人會關注體內的氣血問題。人們通常認為,氣血是與生俱來的,好壞皆是先天的。事實上,氣血既是先天而成,也靠後天養護。
氣血虧則百病生
中醫有言:氣血虧,則百病生。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出現各種不適,比如:上樓梯會氣喘或舉步艱難;握筷夾菜或斟茶時手不自覺地顫抖;記性越來越差,剛發生的事突然記不起來,或走進房間卻忘記要做什麼;思考能力日漸衰退,反應遲鈍;消化能力減弱,所攝入的食物難以消化;聽覺失靈等。這些正是氣血不足或弱化的症兆。
很多人皆是出現以上現象時,才意識到要全面檢查身體。當被醫生告知體內各種功能開始衰落,各種礦物質正慢慢流失時,才如夢初醒,後悔平日沒有做好預防,維護身體氣血的良好運行。此外,氣血問題也會導致身體機能出現各種問題。如:鈣質流失,會導致骨質疏鬆,容易折斷;肌體收縮,體力減弱,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或患病後更難恢復等。還有,皮膚出現斑點,腰圍肥胖,關節筋絡發出無名聲音,臉部長出皺紋,身體發出異常氣味等。有些人將這些狀況歸納為「老人病」,其實是氣血兩虛的跡象。
西醫和中醫對「氣血」的定義有所不同。西醫的「氣血」,指空氣的吸入和呼出,並帶動氧氣進入血液流傳到全身細胞,參與新陳代謝而產生能量。西醫中的氣和血,是可用儀器量度與分析的物質,有著固定的度量單位與標準。而中醫所指的「氣血」,指提供給人們生命力的一種基本源能和動力,是一種不能用單位來量度的、不可見的但卻實際存在物質。沒有了氣血支撐,就沒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氣血對人體的健康運作至關重要。
中醫角度談氣血
氣,在人體內有這幾大作用。一是推動作用,指氣具有激發和推動的功能。二是溫煦作用,維持體溫、溫暖內臟的功能。三是防禦作用,氣能保護肌膚。四是抗禦邪氣與固攝作用,氣調節汗水與經血的分量,調整體內物質的排泄,起著穩固攝血、津液、精液等液態物質,以防止它們過度流失。五是營養作用,氣可為機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六是氣化作用,通過氣的運動,使體內產生的各種變化。即氣將血轉化成精氣,或將津液轉化成汗,使氣、血、津液、精液良好地轉化、更新與循環。氣的功能與人體各器官密切配合,相互作用,使人體保持著良好的生命力。
血,是構成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起著營養與滋潤的作用。脾胃為氣血生產轉化基地。血主要來於脾臟將食物消化後所吸收的水穀精華,所以,血是由水穀精華所形成。所生成的血液會通過心臟持續送往全身各處,並支撐身體活動的養分。肌肉和筋骨是否壯實,皮膚和毛髮是否光澤,皆取決於血能否正常地流通於全身各處。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血氣旺盛,血脈和諧運行,則人就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感覺敏銳,活動自如。
這些現象是判斷氣血虛弱的徵狀:一,皮膚黯淡無光,萎黃乾燥和感覺異常;二,眼袋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兩目呆滯和晦暗無光;三,頭髮枯乾,無光澤,變白和易掉落;四,手腳常見冰冷,指甲灰白無光澤;五,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牙齒稀疏又易脫落;六,難入睡,易驚易醒,夜尿多,打呼嚕。若有氣血不足現象時,可采取一些補救方法。但一定要多方入手,才會見效。
氣血保健的方法
以下為補氣血的一些建議,供參考:

  1. 服用中藥調理方劑或食療。常用的補氣補血的中藥有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黨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山藥、阿膠、丹參、玫瑰花等。可在醫師指導下選方煎服,或在煲雞湯時加上一兩味藥材來作輔助。最常見的是淮山杞子燉雞湯,既可當菜餚又可補身,相得益彰。
  2. 注意營養的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都是身體不能缺少的元素。除蛋白質、澱粉與脂肪外,平時應吃多種不同顏色的果蔬。
  3. 多做運動,保證睡眠充足。平時可練習太極拳或簡易氣功等。同時注意不可久坐或久立,不可長處一個固定位置。儘量保持心情寧靜和優質的睡眠。
  4. 學習經絡療法。人體穴位有很多,功能各不相同。這裡簡單總結了10個常用於補氣的穴位和10個常用於補血的穴位,有空暇時可自行按摩,作防身保健用。第一,是10大補氣穴位:脾俞穴、足三里、膻中、關元、氣海、湧泉、太溪、百會、肺俞、懸鐘;第二,是10大補血穴位:血海、天樞、三陰交、隱白、髀關、下關、期門、章門、足三里、關元。
總體而言,平時多關注身體的氣血運行,多進行保健預防,定能維護良好的氣血運行狀態。此外,堅定信仰,保持心靈潔凈,也是氣血健康運行的重要支柱。耶穌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讓我們做好能為健康所做的基本要素,再把疾病和掛慮都交在上帝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