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信仰之光
—評《為奴十二載》—
作者:黃紅英
電影《為奴十二載(12 Years a Slave)》,導演是史蒂夫·麥昆(Steve McQueen),編劇是約翰·萊德利(John Ridley)。電影是根據所羅門·諾蘇普(Solomon Northup)的敘事回憶錄《為奴十二載》所改編,2013年上映後,獲得了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影片,同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上再次奪魁,接著又在2014年的奧斯卡獎上摘金。
被奴役的歲月
《為奴十二載》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始於1841年,故事主人翁美國黑人音樂家所羅門,與他的妻子及兩個孩子定居在紐約。在當時仍然有黑奴制度的社會裡,所羅門卻是一個自由的黑人,他有穩定的收入和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有一天,兩位白人——布朗和漢密爾頓的到來,使他開始陷入了人生災難。他們假意邀請所羅門進行一次短期的音樂表演,將他騙到了華盛頓特區。在給所羅門下藥後,將他賣給了一個奴隸販子。
接著,所羅門與其他被販賣的黑人奴隸一起被送到新奧爾良。起初,不知所措的所羅門告訴其他人,他是一個自由人,但不僅沒有人聽他的解釋,他還因此遭受了可怕的毆打。奴隸販子告訴他,如果想活下去,必須自認是一名奴隸,並給了他一個新名字與身分:普拉特,一個來自佐治亞州的離家出走的奴隸。
隨後,奴隸販子把所羅門賣給了一家種植園的主人,威廉·福特。從那時起,所羅門開始了身為奴隸的黑暗人生時期。期間,所羅門一直謀劃著找機會逃跑,但因各種原因都沒有成功。博學的所羅門想了一些好辦法,幫助福特提高工作效率,福特因而對他另眼相看,並給予他獎勵與信任。然而,這卻導致了福特農場主管蒂比斯的嫉妒,引發了所羅門與蒂比斯之間的衝突和爭鬥。蒂比斯對所羅門起了殺心,並安排好了殺他的計劃。為安全起見,知道真相後的福特把所羅門賣給了另一個奴隸主,愛德溫·埃普斯。
埃普斯是個殘暴無情的主人,還常強姦他的黑奴女工帕西。可憐的帕西不但淪為性奴,還不斷受到女主人的挑釁和攻擊。埃普斯強迫奴隸們每天摘定量的棉花,數量不夠的奴隸會受到酷刑懲罰。有一年,埃普斯的莊稼被蝗蟲摧毀,埃普斯就把自己的奴隸們借給了鄰近的種植園。在被借勞作期間,種植園的主人特納法官喜歡所羅門的藝術天賦,他送給所羅門一把小提琴,允許所羅門在一些慶祝活動上演奏,並保留演奏所得的收入。這使得失去自由的所羅門內心燃燒著有朝一日能重返自由的火花。
被破滅的希望
當租借勞作結束後,所羅門再次回到埃普斯的種植園,又開始了身心備受折磨的奴隸生活。有一天,他在種植園裡遇到了一個白人監工阿姆斯比,在與阿姆斯比交流後,對他產生了信任。所羅門寄希望於阿姆斯比,期望他將自己被賣為奴的消息傳遞給家人。他寫了一封信托阿姆斯比帶去紐約,還將之前在特納種植園表演音樂的收入都給了阿姆斯比。
然而,阿姆斯比卻出賣了所羅門,他將所有的事情告訴了埃普斯。在埃普斯責問下,所羅門用巧妙的言辭消除了埃普斯的質疑,但他對自己能夠重獲自由的希望開始懷疑。與此同時,埃普斯夫人對丈夫和女工帕西之間的關係感到憤怒,一直想方設法懲罰帕西;一次,埃普斯因找不到帕西,在妻子的慫恿下,把帕西吊起來殘酷地鞭打,令她傷痕累累,幾乎死去。在多次目睹與親歷黑奴的生命被任意蹂躪、尊嚴被隨意踐踏的事件後,所羅門心灰意冷,失去了重獲自由的希望。他絕望地毀掉了小提琴,開始麻木地勞作。
困境裡的信仰之光
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是黑奴在埃普斯種植園裡圍在一起唱基督詩歌的情景。儘管失去了自由的希望,但他們經常祈禱,唱聖歌。儘管苦難使他們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但每次圍在一起唱讚美詩時,他們的臉上都會展露一絲笑容。每週,他們唯一能獲得自由與休息的時刻是圍在一起唱詩歌,隨著節拍放鬆自己。
影片中有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當黑奴圍在一起唱《Roll, Jordan, Roll(奔流啊,約旦河,奔流啊!)》時,活在失去希望與苦難枷鎖中的所羅門,剛開始只是機械地隨著眾人一起拍掌,臉上面無表情;然而,當眾人一起唱著,並高聲喊出歌詞中的「哈利路亞」時,他的臉部表情開始放鬆。被埋沒在絕望中的所羅門,似被這句吶喊重新喚起了對上帝的信靠。縱使仍處於苦難的憂傷中,但他的內心漸漸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絲亮光,並決定繼續承受沉重的生活。正是因為堅定的信仰,無奈又無助的黑奴們才能在殘酷的歲月裡忍受著壓迫,卻始終沒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影片中唯一的音樂元素,基督詩歌Roll, Jordan, Roll,成為激勵黑奴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不幸中的所羅門又遇見了幸運。一段時間後,種植園來了一位加拿大的白人技工塞繆爾·巴斯,為埃普斯的莊園建造一個涼亭。所羅門被指定為塞繆爾的幫手,配合他進行建造工作。塞繆爾經常和所羅門討論關於黑奴的問題,他反對埃普斯對待奴隸的不人道行為,也反對北美的奴隸制度。塞繆爾引用上帝的話告訴他所接觸的每個人: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論白人、黑人或任何膚色的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儘管經歷過被騙,所羅門選擇了再次信任塞繆爾,並將自己的真實境況告訴了他。所羅門再次寫了一封信,請塞繆爾幫忙傳遞出去。雖然冒著很大的風險,但內心有著信仰的塞繆爾仍然履行了自己對所羅門的承諾。終於有一天,當地的警長帶著兩個人一起乘坐馬車到達埃普斯的種植園,他們找到了所羅門,並幫助他回到紐約。當重獲自由的所羅門回到家時,他的兒女已長大成人,女兒已結婚生子,妻子也已白髮蒼蒼。但無論如何,他們一家終於團聚了。
影片的歷史意義
《為奴十二載》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以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鏡頭,勾勒出美國歷史上那個特殊年代的真實社會狀況。當時,黑人是備受壓迫的群體,不只是在美洲,也包括在世界許多國家。自17世紀初,歐洲殖民者開始把大量黑人從非洲運到北美,這是美國奴隸制歷史的開始。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裡,黑人一直被當作商品成批地從非洲賣至北美。影片真實地揭露那段黑人的至暗時期,意在讓人們反思,讓歷史不再重演。
從歷史背景看,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841年至1853年,是美國內戰前的時期。當人們反思是什麼導致美國歷史上爆發了獨立戰爭後最血腥的衝突時,一個共同的觀點是:奴隸制的道德問題是引發內戰的重要導火線。當時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極力主張廢奴,並以自由公民身分為條件,吸引了大批黑人參軍,成為內戰的主力軍,特別是南方各州的奴隸。這是北方軍隊戰勝南方軍隊的重要原因之一,勝利也為美國進一步全面廢除奴隸制打開了一扇門。
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內心是沉重的。隨著黑人被奴役的悲慘鏡頭,內心常常產生傷悲與哀痛。是怎樣的慾望,讓那些鞭打黑奴的人如此殘酷無情?是何種程度的鐵石心腸,使他們將人當牲口,毫無憐憫之心?究其根源,是失去了基督信仰。聖經常常告誡人類,要像神愛人一樣的彼此相愛。但那些離開了基督信仰的人,內心變得堅硬,為滿足個人私慾,隨意剝奪他人的權利與生命,導致他人與社會陷入災難。
今天,儘管奴隸制度已被廢除,但黑人奴隸制仍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痛苦記憶。今天的美國,唯有堅定基督信仰作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才能夠守護好憲法,維護好上帝賦予每個生命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才不會再陷入奴役人的社會慘況。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聖經·約翰福音》十三章34節)@
2021年6月網路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