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創豪
我希望這個預言落空,若噩夢成真也只能慨嘆:「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不斷重複!」
2021年8 月 1 日,美國國務院表示,曾經服務於美國的新聞機構、援助和發展機構的阿富汗人,都有資格申請獲得進入美國的難民身分。雖然不知道這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但至少顯示出美國政府預測到阿富汗將重新被塔利班(Taliban)佔領的可能。
現況接近韓戰早期
2001年11月,美國與北方聯盟輕而易舉地推翻塔利班,隨後派遣2,500名士兵進駐阿富汗;到2003年,美軍人數增加至13,000人。在小布什眼中,塔利班餘孽只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患。而今,塔利班在接連攻下第二大城坎達哈和第三大城赫拉特後,於8月15日攻進首都喀布爾;19日在推特宣佈正式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
很多評論家以阿富汗類比越南,其實阿富汗現況更加接近韓戰早期。二戰末期,美國派遣540,000大軍在太平洋逐島躍進,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日軍一來裝備精良,二來鬥志堅強、寧死不降。僅僅五年之後,美軍對韓戰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1950年6月韓戰爆發,9月麥克阿瑟將軍率領部隊在仁川登陸,迅速擊退北韓軍隊、佔領平壤。當時許多情報都顯示,中共軍隊已集結在鴨綠江附近,但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將軍認為中共的農民兵不會構成威脅。
那時派駐在長津湖的美國陸軍一師只有15,000人,他們在11月底歡度感恩節的時候,以為聖誕節之前便可以回家了!誰料,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突襲。第一師告急,指揮官愛德華(Edward Almond)不僅沒有增援,反而命令部隊繼續向前推進。他以輕藐的口吻說:「我們要一路打到鴨綠江,不要讓一群中國洗衣工阻止你。」
很多早期移民美國的華人都開洗衣店,「中國洗衣工」是一個基於刻板形象的貶語。志願軍的裝備雖然落後,但人數是美軍的十倍!結果,美軍承受了巨大傷亡才得以突圍。
這並不是美軍獨有的問題
在美國之前,大英帝國和前蘇聯都先後在阿富汗栽了大筋斗。19世紀的英國是雄霸地球的「日不落帝國」,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只以19,000人兵力便橫掃大清帝國,只有69人陣亡。輕而易舉地打贏了鴉片戰爭的大英帝國,根本沒有想過自己對付不了阿富汗民兵。
1842年,英國企圖在阿富汗建立傀儡政權,但想不到派遣至喀布爾的16,000名英軍,竟被阿富汗的部落民兵全數殲滅!英軍從一開始便已輕敵,他們在平原上紮營,根本無險可守,而且完全沒有撤退計劃,被攻擊後傷亡慘重;在被迫通過山路撤退途中,不是被消滅就是被俘虜……不幸的是,英國接二連三地重覆同樣的毛病。
一戰期間,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計劃攻擊德國盟友鄂圖曼帝國,而將最先進的武器和最精銳的部隊留下來對付德國。1915年,邱吉爾派遣海軍進攻土耳其的加里波利(Gallipoli)海峽,但艦隊中只有伊利沙伯皇后號較先進,其餘都是老舊船艦,連掃雷艇都是由漁船改裝而成。當時土耳其人被戲稱為「歐洲病夫」,英軍因此錯誤地假設:土耳其人都是懦夫,將會不堪一擊;結果卻遭到頑強抵抗,損兵折將,最後無功而返。
哀兵必勝而驕兵必敗
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博士學位去解釋發生了什麼事,只需要常識便可以知道「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道理。平心而論,美國並非沒有吸取歷史教訓。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鑑於越戰的挫敗,美國出現了反對軍事介入的聲音。老布什總統拍著胸口保證:「沙漠風暴」行動不會是第二個越南。他派出75萬大軍前赴戰場,約一個月便驅逐了伊拉克軍隊。事後,他歡欣雀躍地說:「感謝上帝!我們終於擺脫了越戰後遺症!」
1999年,克林頓總統下令轟炸塞爾維亞,進而解救科索沃;北約在三個月內便取得勝利。這些速戰速決的打法,無疑是吸取了越戰的教訓,然而人性就是一個循環,稍微成功之後便故態復萌。
爭戰有時,和好有時。也許在十年之後,會有另一位總統帶領美國人,擺脫「阿富汗戰爭後遺症」。我們現在最要做的是聆聽上帝的旨意:「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摩太前書》二章1-2節)@
作者:陳筱苓
加拿大聯邦運輸部在6月29日宣佈,為了實現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將在2035年禁止出售全新的汽油車或輕型貨車,屆時要買新車就只有電動車可供選擇。汽車由內燃機過渡至電能發動,人類交通史從此改寫。
為了迎接這場世紀變革,各方蠢蠢欲動,除了今年股值狂飆的特斯拉(Tesla)外,傳統車廠、科技巨頭如蘋果也準備一擲千金加入戰場,另外還有由中國財團如阿里巴巴、騰訊支持的各種新興電動車品牌,未來10年汽車工業必有一番龍爭虎鬥。假如你一輛車使用10年以上,說不定下一輛車便要換上電動車了,你準備好迎接這種改變了嗎?
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2015年12月,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這是有史以來首個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變化協定。協議主要制定了一個共同目標: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的方法。目前,共有189個國家加入了《巴黎協定》,加拿大亦是其中一員。
為了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各國相繼制定政策。加拿大聯邦運輸部長艾誠致(Omar Alghabra)在今年6月底表示,到了2035年,所有新銷售的輕型汽車都必須是以電能發動,這樣才可以在2050年完全淘汰汽油車,以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交通運輸歷來是加拿大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僅次於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所以艾誠致認為禁止出售燃油新車是必須的,他指出:「毫無疑問,我們的目標野心勃勃,但也是必須的。」
現金津貼獎勵買車
在禁售汽油車方面,加拿大的步伐並不算快,挪威及荷蘭將於2025年實施;英、德、瑞典、丹麥則在2030年;日本、美國加州則會和加拿大一樣在2035年實行;而法國則會在2040年。
此外,各國政府更用金錢獎勵電動車買家。去年,德國將電動車購買津貼從3,000歐元增至6,000歐元;法國是7,000歐元;西班牙則投入5.5億元,鼓勵國民將10年以上的舊車,換成低碳排放的車輛;意大利提供3,500歐元,鼓勵國民將舊車換成符合歐盟碳排標準的新車。
同樣,加拿大也有類似的津貼計劃──「零排放車輛(Zero-Emission Vehicles,簡稱ZEV)」,所謂的ZEV必須是電池發電車、充電式混能車或氫能電池車。所有合規格的車,都可獲發最高5,000元的津貼,在購車時直接扣除。除了聯邦政府的津貼外,個別省份也有自己的補助,例如安省車主購買二手電動車時,可獲得2,000元津貼;而魁省更在聯邦政府的津貼外,再加上最高8,000元的新車津貼(車價6萬元以下)。
全民普及漫漫長路
正因為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電動車在2020年取得突破性的增長,在疫情下全球仍有300萬部新電動車註冊,較前一年增長達41%。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國電動車銷量年增率都超過100%。2020年,歐洲地區的電動車銷售近140萬輛,其中挪威在這一年賣出的新車中,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所佔的比率達75%。
至於加拿大,去年共有54,353輛ZEV註冊,在所有新車銷售中佔3.52%,比2019的2.91%有所上升,不過要達到聯邦政府訂下的目標──2025年佔新車銷售量10%,2030年達30%,2040年100%,仍是漫漫長路。
加拿大清潔能源協會的高級政策顧問加拉亞斯(Joanna Kyriazis),評論加拿大當前的電動車政策時,認為有目標是好事,但必須要有實際行動去支持。她指出,除了購買津貼外,還需要確保市面上電動車的供貨量,以及更多的充電基建設備。@
隨著地球溫度持續上升,世界各地經常出現極端天氣。如何減少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從而降低天氣異常的情況,成為環境研究學者與環保人士研究與討論的焦點。如今,電動車成為環保出行的交通工具選擇之一。前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出,電動車確實有環保作用,但要做到真正環保,要注意以下幾點。
保護環境有兩方面要注意,一方面是污染,另一方面是影響氣候變化的碳排放。何教授解釋:「汽油車排放廢氣造成污染;電動車雖然不會排放廢氣,但發電廠輸出電力給電動車時,也可能使用化石燃料,一樣會排出廢氣。至於在碳排放上,由發電廠輸電到每個家庭,再輸到電動車,也會有一定的能源消耗,及有一定的碳足跡。」碳足跡指的是,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想真正做到零排放,電動車的電力必須來自風力、水力或太陽能等綠色能源。
此外,電動車最重要的部分──電池,是由鎳、鈷和鋰等多種不同的金屬製成,在開採這些金屬及製造電池的過程,都會排放不少溫室氣體;當電池壽命完結被丟棄時,亦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業界正在研究怎樣將舊電池循環使用,以及怎樣延長電池的壽命。
何教授認為,只有使用綠色能源,在傳輸電力的過程中減少消耗,再解決舊電池的回收問題,這樣電動車才是零排放,才會真的比汽油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