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比斯
跑到人前來評理
最近常在網上收看一個在國內很受歡迎的大型情感心理電視節目。每集一個鐘頭,分上下兩部分,分別有兩對情侶或夫妻一起上節目來,要不互相埋怨,要不互數對方的不是。節目由2010年開始,每星期播出四晚,即這十多年來,總共有近4,500多對情侶或夫妻,覺得在人後不能解決二人關係裡的問題,要跑到人前來給那些專家、評論員、名演員或主持人來評評理。這類半真人秀節目必須有個格式,通常格式的好壞,會決定節目是否成功的一半因素,而另一半,就是當中的內容是否夠吸引了。
節目一開始,總是一男一女先把對方和對這段關係的不滿說出來。通常說不了兩句,就會演化成爭辯,有時甚至大打出手;二人互相攻擊還不夠,有時還把父母,或前男女朋友,或閨蜜,或情敵請上台,互相廝殺,吵個不亦「樂」乎。吵架點十居其九跟錢有關,要不就是與對方的父母不和,通常搭配性格上的一些缺點,例如壞脾氣之類,反正就是各不相讓。主持人功力深厚,總可以把情況給控制住,然後讓那些專家、老師給他們一些教導,當中有些頗有見地,也不乏老生常談。
還是本來愛不夠
才看了幾天節目,禁不住想,怎麼人雖然不盡相同,但毛病總是如此相似。我們以為談的是情,言語間卻沒有多少情感在當中,反倒情緒卻是一大把:心有不甘、生氣、以牙還牙、委屈……生活之中沒有了愛,我們究竟怎麼了?
一個電視節目能一做十多年,當中有數千對情侶夫妻的分享,而核心問題竟又是原出一轍;可見作為觀眾的我們做了八卦之外,其實對這些人所經歷的,多多少少總有點共鳴吧。一對愛人當初走在一起時,應該是甜蜜多於苦澀吧,要不然怎能繼續下去?但那些甜蜜是被生活,被柴米油鹽消耗掉,還是本來就愛不夠?
我們懂得愛嗎?《聖經》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至7節)
首先「恆久忍耐」,已經是現代人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還要「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那根本跟現今世代的個人主義文化背道而馳。「不義」很多人都不喜歡,不過誰又真正深究過甚麼是真正的公義?同樣地,「只喜歡真理」-我們又是否真正知道真理究竟是甚麼?最難以實行的,應該是最後的四大「凡事」-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一切、所有、任何事上都要包容,都要相信,都要有盼望,並且一直忍耐,不管誰對誰錯,吃不吃虧,總之就是要用最大的恩慈對待,才合乎《聖經》中所說的愛。
也許我們覺得很難做到《聖經》所描述的愛,是因為我們跟那愛的源頭有了隔閡。「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約翰一書》四章16節)。想好好愛和被愛,跟上帝連結起來,那麼再不可能,也變得可能。@
文: 李道宏
不洗碗只是導火線
我約了朋友在餐廳午餐:「你不要生氣,我只是重複你妻子希望我告訴你的話。她說你和大兒子的關係越來越壞了。她認為你總是看不慣孩子,對著孩子吼叫。」我小心翼翼地措辭,不拐彎抹角以免生發不必要的猜測或誤會。他一聽,就把筷子重重放在餐桌上,使得幾位客人轉頭掃了我們一眼。
「家中的碗筷都是我洗的!我不是不樂意,可是孩子也夠大了,應該學著幫忙家事,我大聲一點叫他過來幫我做點家事,難道這也不對?」朋友的餘怒尚未消退,雖然這已經是十多天前的事了。
「你聽我說,這孩子太不懂事。我只是要他除了做功課、玩電遊、練習鋼琴之外,也要負責一些家事……那天他匆匆扒了幾口飯,就急著去打電動,連吃飯也不專心。我提醒他,他的媽媽反說我不公平、對孩子太苛刻,我當下就火了!」很明顯,要求兒子幫洗碗只是導火線,他們家的親子問題,可能已是一個定時炸彈。
爆發怒氣孩子避遠
「我太太還埋怨我,不體貼現在的年輕人,說我沒有盡力去和孩子做朋友,只一味發號施令,要求他們做這做那!」
等他的埋怨告一段落,我說出自己的經歷:「真是父母難為,我也曾跟你一樣,每次看到孩子們飯後,拍拍屁股就急著離開餐椅,去看電視、打電動,一股火就由腦門竄起。到後來,吃飯時,孩子就避我而遠之。」
他反駁:「你跟我不一樣,你妻子會站在你那邊!」
「沒錯,妻子會試著大事化小,會叫女兒過來幫忙,這都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現在孩子在外工作,難得一年回家兩、三次,我們高興都來不及,更不會要求他們做家事。過去,每次孩子們不願做家事,我就有一股莫名的怒氣。妻子說,這大概是我們男人的通病。」
妻子多次給我提醒:「你要好好向孩子說明,事先講好,不要嘀咕這、埋怨那,不然孩子自然不願親近你,更不願做家事。孩子做了家事,你就不要再抱怨別人做不到你的水準。你每次爆發怒氣,只會讓孩子越發怕你,而不是尊敬你。」
聖經說不惹孩子氣
我對朋友說:「我誠懇勸你,就算了吧!孩子不做家事,只怪我們自己從小沒教好他們。再者,你是繼父,你和孩子的關係要小心維持,何必為了幾個碗盤,把你們的關係弄僵。」
「我家有洗碗機,其實我不是在乎洗那幾個碗,重點是孩子實在不負責任,生活也沒有規律!」好不容易平靜些的朋友又激動起來。
「原諒我直說,許多爸爸都有脾氣問題,看不慣青少年的態度和生活形態,我家兒子跟你家的就是半斤八兩。當年我也拿他沒辦法,好幾次差點把他趕出大門。後來他懂事,也認真多了,青少年處在風暴時期時,微妙的親子關係遠比要求他們做家事重要。」我說。
「難道我沒有權利要求孩子守紀律、有責任感、作息正常嗎?」朋友還是氣呼呼的。
「當初我也是覺得做家事是天經地義,我父母就是這樣教導。然而,為了孩子做家事,每次都迸出怒火,那就不值得了。算了吧,真的是不值得!」
「有人曾經告訴我,跟孩子一起打電動,至少可以培養共同的樂趣,也能更多了解年輕一代。我可做不到!」我承認。
「我也做不到!」朋友嘆氣。
「《聖經》裡說,父親不要惹孩子的氣嘛,我猜這一定跟洗碗盤有關!」我開玩笑地說。@
文: 田距
李叔叔在耆英團契聚會上說,中學同學最近來個網上團聚,大家談笑風生。李太插嘴說,還把當時誰追誰、誰又暗戀誰都挖出來講,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都一把年紀了,百無禁忌。
宋阿姨說,其實那時「破舊立新」,談情說愛被扣上飽暖思淫慾的帽子,不敢公開,更別提「高富帥」了。
張伯伯搞笑說,高未必好,那時在中國買布買衣服要用布票,不分高矮每年一律一丈三尺六寸,買大號服裝布票也要多點。其次,高個子手長腿長,做什麼動作運動量都大一點;長得矮一點手腳相對靈活些,地上有好東西要撿起來也快些。說實在點,長得高身體重,到年紀大了,走路上下樓梯,你就知道吃力。
林叔叔說那時都講艱苦樸素,學生以穿破舊衣服為榜樣,甚至赤足上學。問良心,富好不好?我們看《聖經》人物亞伯拉罕、約伯、所羅門、大衛王都很富有,上帝大大地祝福他們。《聖經》並沒有仇富。耶穌在比喻中提到兩個財主,他們錯不在富有,乃是因為一個無知、一個沒憐憫心,乞丐拉撒路只能吃他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那無知的,眼光只專注於物質享受的,這樣的人很難有真正的滿足、喜樂和平安。
退伍軍人權叔說,這時代有錢人裝窮穿牛仔褲;窮人不想太寒酸,寧願借錢也要穿名牌。有些有錢人或許不張揚,他們的太太和富二代卻喜歡炫耀財富──有錢人辦慈善捐款活動,那些富婆就穿得珠光寶氣上台祝酒,在餐桌上特別殷勤:「讓我幫你挾一塊雞腿啦!」然後手上的鑽石戒子就閃閃發亮。
林叔叔笑說,為什麼窮人沒錢?因為窮人要花錢;為什麼富人有錢?因為富人不用花錢。中秋節不是富人買月餅送給窮人,而是窮人千方百計送月餅給富人,目的是想大老闆給個機會。
朱嬸說,其實錢真的很重要。結婚建立家庭,當然想過穩定生活,希望對方有房子,這很現實。
陳老師說,《聖經》談到金錢的經文很多。《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金錢問題上,看人要看兩件事:第一看他怎麼賺錢;第二看他怎麼花錢。
長老說:上帝創造人的時候,要人去管理地上的一切,包括錢財。可惜現代人沒很好地管理這地球,也沒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金錢和才幹。在資本主義思潮影響下的現代人,很多每月的收入全部花光,不但不存錢,還要借錢。金融機構就希望人人都借錢,他們就可以更多地名正言順地搶更多的錢。現代人在處理金錢的問題上需要更多智慧。
有些人寄託於賭博、中獎、繼承產業。有人中了樂透獎,他的前女友要瓜分他的獎金;親兄弟僱人殺他,想繼承他的遺產;四周的人似乎都來向他討債;各樣事件讓他在中獎後一年變成負債人,靠政府救濟生活。所以說,金錢並不帶來真正的快樂;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金錢也不能給你帶來安全感。
《箴言》十章22節:「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常存感恩的心使人知足,或貧窮或富有,都可以生活得很快樂。還有一件,是我們常常講的,上帝給我們的恩賜、金錢、時間、精力、體力,這一切都是為服事別人、叫別人得益處。正如耶穌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這需要愛心的操練。當我們抱著「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心態,就必定可以得著滿足和喜樂。想一想有多少人從我身上得著供應和祝福?如果沒有,那麼我還是貧窮者。有時弟兄姊妹禱告說:來教會是空空而來,滿滿地回去。錯了!不是空手而來,應該是帶著喜樂帶著祝福而來。就算你做不了什麼,一句問候也很重要。當一個人能夠給出去才是真正富足,能夠叫別人得益處,就顯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文: 林夕心
在超市買菜,偶然發現了新鮮的蠶豆,我毫不猶豫地拿起一盒。對於我而言,蠶豆吃的不是時節,吃的不是新鮮,吃的是家的味道。
蠶豆炒豆腐
幾年前,和父母一起到南美旅行。在玻利維亞,當地的蠶豆又新鮮又便宜,所以餐廳裡隨處可見蠶豆的菜餚。不知是因為多天的高原反應讓我感覺體力不支很需要食物的補充,還是那裡的蠶豆真的鮮美。一道蠶豆炒豆腐的菜,我每天點,每天吃,而且只要有這道菜,我那因高原反應而喪失的胃口似乎輕而易舉就回來了。愉快卻疲憊的旅行在長途飛行24小時後結束了。從那次起,每次我回國,家裡的餐桌上總會出現這道菜的踪影。中國南北菜餚花樣繁多,有些家鄉菜放鹹菜炒蠶豆,有些用重油炒成蠶豆泥。但這道蠶豆炒豆腐,絕非北京菜,也並非南方會常見的菜餚,但因那次旅行它成了我的「北京家鄉菜」。
雖然爸爸做這道菜的時候不會像南美的餐廳有那麼多的勾芡,油也放得比較少。但這種去除了油膩和裝飾的蠶豆炒豆腐,才是我心中「家鄉菜」的味道,因為那是父母對我在心中時刻的惦念。我沒有說過對那道菜特別的喜愛,可他們都看在眼中,記在心中。
鐵蠶豆、開花豆
對我而言,蠶豆似乎總是和家分不開的。小時候,外公有個餐邊櫃,80年代很古老的那種,大概一人高,左右兩邊是高櫃,中間部分上面是玻璃推拉門的展示櫃,下面有三個抽屜。那時候的木質家具很樸素,就是木本色刷上油漆,然而正是這種樸素,讓櫃子散發著一股天然木頭的香氣,特別是當頭靠在旁邊的沙發扶手午睡的時候。外公喜歡每天下午小酌一杯,紅星二鍋頭、三錢酒杯就整齊地擺放在那個餐邊櫃的推拉玻璃門裡,而旁邊一定還會有個小碗,裡面放著「鐵蠶豆」或者「開花豆」。鐵蠶豆是用老蠶豆入鍋炒熟的,這種蠶豆炒熟後硬度極高,外公的牙口在他60-70歲的年紀算是好了,可每次一杯三錢杯的酒,他也只是捏幾顆這種「鐵蠶豆」。他的另外一道下酒菜是「開花豆」,南方大概是叫「蘭花豆」,是在蠶豆上豁個口,然後放入鍋中炸,炸到豆瓣都裂開成四瓣,好像花開一般,所以北京人叫它「開花豆」。很多時候,我在沙發上睡午覺睡得朦朦朧朧,會聽到外公拉開餐邊櫃玻璃門與木頭摩擦的聲音,然後就會聽到他把鐵蠶豆嘩啦一聲倒在桌子上,或者用還硬朗的牙口嚼碎開花豆的聲音,時不時再嘬上一小口白酒。對我而言,半夢半醒間聽到這一系列的聲響,莫名地讓我安心,就睡得更沉,因為知道那為我遮風擋雨的外公就在附近,我可以安然入睡。
今天的這一盒蠶豆,我依舊做了蠶豆炒豆腐,可是外公倒出鐵蠶豆的聲音和他嚼碎開花豆的聲音似乎在炒勺碰觸鍋邊的時候也響起了在耳畔。我們都長大了,那一份兒時的安心,讓我們在面對風浪的時候可以平靜地等在這裡,因為知道無論多麼不容易,終會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