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人在新的一年開始,都會為自己立下目標,希望在新一年會有一個好的開始。
自從2019年底疫情的出現,我發現不少在我接觸的人當中,因為看著2020年的過去,大家都想著2021年應該會回復正常。但去年即使有對抗病毒的疫苗,仍然不斷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於是今年很多人對回復到以前沒有疫情的社會環境,不敢太奢望。雖然大家都開始接受了要與病毒共存的心態,但內心始終隱藏不了那份不安;表面上好像不再太理會疫情的數據,但心底裡卻不免有擔心。每天仍舊照常過活,心情卻是矛盾的,因為恐怕會被感染,面對新的一年,他們表示也沒有了那份平安和喜樂。
我記得在疫情開始不久,便收到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因感染新冠狀病毒的死訊,牽起了一些不安的情緒。過去兩年很多認識的人患上癌症和抑鬱症,離世的人也不少,曾經在一個星期內有三個人走了…… 而我家的房子也因著去年十月的大風雨,漏水情況嚴重。那一刻不期而然地觸動我涌起一股無助無奈的心情 ——雨水不斷從窗框湧進來、地毯濕透、屋頂有水滴在頭上、整夜用水桶接水的一切情景仍在腦中,至今房子仍在維修中…… 我想在現今這個瞬息萬變的世代,如果我們的平安和喜樂,是基於這些突發多變的人事物和環境的話,那我們終究不能擁有令我們心安的喜樂。
但聖經中就給了我很清楚的提醒,我們是可以有真正的平安和喜樂的,並且要我們常常喜樂本就是天父的旨意!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腓立比書》四章4節)
「要常常喜樂, 不住地禱告,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至18節)
這兩段經文都同樣提到我們「要」常常喜樂。我覺得這個「要」字很有意思,這表示「常常喜樂」其實是我們可以做的事。但我們要被提醒吩咐去做,就像我們時常被醫生提醒每天要喝8杯水,每週至少要做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體能活動。所以喝水和運動是我們可以做的事,但問題在於我們會不會去做。這是個意願的問題,是一樣個人想要的選擇。
我也相信「要常常喜樂」的提醒一定是對我們有益處的。正如要喝足夠的水,身體各項機能才能運作正常;要做足夠合適的運動才有健康的體魄。「要常常喜樂」會讓我們面對這不斷變化的世界和人生,仍能活得精彩。
但喝水和做運動我們懂,「要常常喜樂」到底該怎樣做呢? 我們憑著甚麼可以喜樂呢? 經文告訴我們要「靠主」常常喜樂,表示這個喜樂不是靠自己可以得到的。「自己」是包括了我們的身體(體力/外表)、思想(腦力/才智) 和我們所擁有的資源(物力和財力/身份和地位)。那麼要靠「主」當然首先就是要真正認識主是誰,因著認識祂便更清楚了解我們的本相/身份,認識過後,還要很想跟祂建立關係(連繫),以致願意選擇放下自己,全然順服倚靠祂。所以我覺得喜樂的出現,背後是一個否定自我的過程,真正的喜樂是建基於我們與永恒不變的主的連結,而並不會因著人們普遍認為的開心與快樂的標準或條件而有所改變。因此喜樂也可說是一個表徵:表示我們與主有著正確真實的關係!
可以想像,若然我們處于此種正確的關係中,就會如上面提及的《腓立比書》內的描述: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6至7節)
如果我們倚靠的是全能全知全在的神,我們理應是完全不用為任何事憂心掛慮。因為這裡說「只要凡事」即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任何事,這包括在任何情況下的大事小事、重要危急或瑣碎的事、個人與非個人的事,都告訴神。那要怎樣告訴呢? 是藉著禱告(這也是向神的敬拜)、祈求(專為特別的需要)和感謝(相信神已看顧我們)。當我們做了這個交託的事,我們要做的就完成了。而真正的平安喜樂只有是神能賜下的,並且那平安喜樂是超乎人所能想像的,這是我深深體會到的。看似不合邏輯,我的處境並不是風平浪靜,但心裡那份「很實在、很有底」的感覺真的難以言喻,因為這份平安喜樂讓我們的心和思想好像外加了一層保護罩,不再受外面事情的干擾。
如果要設定新一年的目標,我想仍是祈求神的提醒,讓我一直在祂裡面,我便有著平安喜樂來過每一天。我遵從神的吩咐選擇了「要常常喜樂」,您呢?@
文:梁德舜
每年聖誕節,我必定前往教堂聆聽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彌賽亞》。
世界各地的教堂或樂團,都會在聖誕節演唱《彌賽亞》神曲。彌賽亞(Messiah)來自希伯來語單詞Mashiach,意思是「受膏者」或「被揀選者」(希臘語Christos,英語Christ)。在《聖經》裡用油膏抹某個人,是上帝將他分別為聖,派他擔任某一特定角色的記號。因此,「受膏者」是上帝指定有著特殊目的的人。
耶穌是《聖經》中預言的彌賽亞,有被揀選的證據,《約翰福音》廿章31節:「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耶穌確實是所應許的彌賽亞受膏者,祂從死裡復活。《使徒行傳》十章42節也見證主的復活,證明祂是上帝所立定,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
學成歸國‧曲高和寡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ändel)在幼年便展現了對音樂的天分,起先只是玩家中的古鋼琴,7歲便在教會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進一步學習創作宗教禮儀使用的歌曲及清唱劇,同時也與宮廷樂師來往,學習了巴洛克時期帶有華麗、豐富的宮廷音樂。兩者對於韓德爾一生的成就,都有著莫大的影響。
17歲的韓德爾先選擇就讀法律系,同時為教會創作禮拜使用的樂曲,這段期間創作了兩部歌劇,從中得到資金,足以到意大利進修。三年後,他在英國擔任宮廷樂長,此後都待在英國,一生創作了46齣歌劇、36齣神劇,最著名是《皇族煙花曲(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及《彌賽亞》。
初到英國擔任宮廷樂長的韓德爾,雖然深受貴族喜愛,但平民百姓卻難以接受這樣的「貴族音樂」。1729年,音樂劇《乞丐的歌劇》通俗、饒富戲劇性的演出,深受大家喜愛,對於韓德爾及當時的宮廷音樂,儼然是龐大衝擊!因著大臣的讒言,讓他被國王疏遠,接連而來經營的歌劇院倒閉,對於步入中年的他來說,無疑是連環打擊。
彌賽亞劇‧神來之筆
然而在絕望之中,讓他重拾了自己的信仰與對上帝的敬虔。1735年,他收到好友
查理‧詹寧斯(Jenmens)寄給他的神劇劇本《彌賽亞》,本劇獨特之處,在於除了
稍加修飾人稱之外,完全採用《聖經》的經文作對白。閱讀後,韓德爾深受感動!並得到源源不絕的靈感,於1741年8月著手創作,僅花了24天便完成這部劇作,真是神乎其技!
我們要知道,光是演奏完《彌賽亞》所有曲子,就需要三個小時;韓德爾創作的是總譜,亦即本身涵蓋所有樂器、聲部的安排,實在無法想像,他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完成這部作品。《彌賽亞》全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耶穌降臨的預言和誕生(21曲);
第二部分:救贖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犧牲(23曲);
第三部分:耶穌復活和最終的審判(13曲)。
在《彌賽亞》神曲中最有名的作品,當屬《哈利路亞(Alleluia)》大合唱。據傳在創作此曲時,由於韓德爾埋首創作到廢寢忘食,直到完成時,僕人聽見韓德爾流淚讚嘆的告白:「我看到了天國的門打開了!」
哈利路亞‧感動帝皇
《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神劇(包括英文及其他許多語言),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其中《哈利路亞》更是許多大小合唱團、聖歌隊唱過的,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1743年一次演奏時,國王喬治二世親臨前往觀賞,在聽到光輝、雄壯、充滿威嚴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深受感動突然站立起來,直到演出結束,大家看到國王站立,也全都起身欣賞完整個演出。會後國王讚喻其為「天國的國歌」。此後,聆聽《哈利路亞》一曲時,全部的觀眾都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站立恭聽的慣例。
韓德爾於1759年4月,在倫敦親自指揮最後一場演唱會,8天後便與世長辭,由於他對英國樂壇的偉大貢獻與深遠的影響,他的遺體最終榮耀地被安葬於英國西敏寺內(Westminister Abby)。
朋友,今年聖誕節,誠邀您到教堂聆聽這扣人心弦的《彌賽亞》神曲,這將是您難忘的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