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經營與家人關係

文:周天

一份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做了75年的追蹤研究報告指出,人生幸福與否,跟收入、成就、金錢、物質沒有必然關係,唯一有關係的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它會帶給人幸福感和健康。目前世界各地的疫情,不單對工作、生活、經濟造成衝擊,對家庭關係也帶來新的挑戰。

每個家庭成員總會渴望家裡有愛、有溫暖、有接納、能夠放鬆、有個人空間、能被關心、被尊重和被聆聽。家庭大小事務上,總會期望家中成員能夠互相承擔;處理問題上,大家有商量。當這些需要和期望有欠缺時,心裡面就會有不好的感覺。感覺好,關係就好;感覺不好,關係就不好。感覺來自於我們心裡重要的需求和期望,所以必須關注。疫情期間要把家人關係經營好,關鍵之處是在感覺上做好工作,可以參考以下五個方面。

相敬如賓
第一,從基本互動做起。眼中要有對方,一個招呼、微笑,一句關心、歡迎、謝謝,一個擁抱、身體接觸,雖然看來事小,卻非常重要,因為小動作傳達了一個訊息:我眼中有你,我在意你,你對我是重要的。例如:「昨晚睡得好吧?」「喝杯暖水?我幫你倒。」「在家上班不容易,還要陪孩子上網課,辛苦你了。」「我今天開會時,謝謝你把孩子帶出去。」

準備話題
如果缺乏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就會鬆脫。刻意準備一些話題,可引起討論、發表感想,也可以分享網絡上看到的有趣事情或小品。對對方正在做的或者經歷的事情提出詢問,比如新手機用得怎麼樣;或者昨天對方不小心割傷手指,問問今天情況怎麼樣。

容許不同
同一件事情兩個人常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認為自己一定對的心態,會帶來人際衝突。因此不一致時,態度要謙卑,只提出我的理解和需要,而不是「我對你錯」,語氣要溫和,選詞要中立,不令對方感覺不好。衝口而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往往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體現。

先恩典後真理
處理問題和矛盾,不要用批評,要先表達愛和接納,表達理解和肯定,然後再講事情和道理。有個三歲的女兒做了一件令媽媽很生氣的事,這位媽媽先調整了自己情緒,把女兒放在膝蓋上並且摟著她,看著她的眼晴說:「我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剛才所做的。」又如丈夫從檢疫站工作回到家,沒有脫鞋洗手直接就進廚房看有沒有湯喝,妻子說:「知道你下班回來肚子餓了,你辛苦了。要不你先去脫鞋並洗澡換衣服?湯已經煮好了,不過現在太燙不能喝,你洗完澡就剛剛好。」這裡妻子先表達了理解和肯定。
許多家中的衝突矛盾是因為沒有前面先恩典那部分,只有後面的事和理,結果事情沒有處理好,道理也沒能說服對方,得到的是衝突和關係的損害。曾有個13歲的孩子因沉迷打遊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父母又氣又急。在批評或痛罵後,不但問題沒改善,孩子還三次離家出走。《聖經‧腓立比書》二章14節:「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經驗告訴我們,批評、抱怨帶來的結果不是解決,而是爭論,繼而是關係的疏離。上帝給我們的救恩,就是先恩典後真理。

一起面對挑戰
若有壓力,最好是告訴家人,一起面對挑戰,而不是躲避、隱瞞。可以請家人為你禱告,比方在謝飯禱告的時候為你祈禱。有一位爸爸邀請他十歲的兒子和六歲的女兒為他的壓力和工作禱告:「爸爸過兩天要交一個工作報告,可以為爸爸禱告嗎?」「我今天有點頭痛,但是需要上班,請你為爸爸禱告好嗎?」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當有人說出他的壓力或者難處,如果身旁人的反應沒有令當事人感到被理解、接納、支持,日後他就不再說了。@

歡迎住在我家

文:李道宏

萬一不適合就不好

三個月前,一位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突然來電。

「我們因為健康問題退休了,聽說你們那裡氣候乾燥,很合適風濕症患者,能不能麻煩你幫忙物色一間出租屋?」他在電話裡說。

「這裡是沙漠氣候,你們從沒來過這裡,如果先預定了房子,萬一不適合就不好了,不如先住我家,再慢慢觀察;現在屋價飆升,租金大漲,最好不要做倉促的決定。」

「不過,我得先說清楚,我們家有兩老,而且都失智,他們有固定的生活習慣,我們的作息是圍著老人家的,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出狀況……」我補充道。

「你不必擔心,我們會自己料理,自己預備食物,也能幫忙照顧老人。」他妻子立刻回答。

「我和妻子會負責食物,你們將就一下,這樣會比較好辦事,可以嗎?」

「沒問題,沒問題!」朋友和妻子連連回應。

好一陣熱鬧的日子

朋友住了兩個月便搬離。我們兩家有相同信仰、相同價值觀,年紀也相若;他們又忙著自己的事,所以相見好,同住歡,十分融洽。說實在的,他們也很客氣,且很有智慧,總是幫忙飯後的碗碟清潔。

有一回,他們堅持要為我們做一頓飯,還花了一個下午辛苦預備。晚餐時,我們圍繞在餐桌謝飯禱告後一起用飯,忽然老母親放下筷子皺著眉頭大聲說:「忘記放鹽巴嗎?一點味道也沒有!」弄得大家面面相覷。飯後,我們私下向朋友道歉:「委屈你們了,現在我們才知道,你們是江浙人卻住在湖南人的家,我們每道菜都加了豆瓣醬,難怪你們吃那麼多米飯,卻吃那麼少菜!」

感謝上帝,我們兩個月的相處沒有發生摩擦。原本普通安靜的家也因多了他們的進出而熱鬧了好一陣子。餐桌上,客人也樂意陪伴老母親談天,主動向完全失智的老爸問好,常常向他打招呼,寒暄兩三句。有時候也會鬧出笑話,好幾次老爸呆呆地問:「他們是誰呀?」我就開玩笑回答:「他們是隔壁鄰居!」

「為甚麼鄰居跑來我們的廁所?」老爸問。

妹妹曾來電「質問」

住在外州的妹妹曾來電「質問」:「老媽堅持說你把房子出租了!」

「疫情中,你有沒有要求看他們的疫苗卡?也要提醒他們不要亂跑。家中有老人,要特別注意,減少進出。」她的語氣嚴肅又認真。

「他們是我們的基督徒朋友,是我勸他們先住這裡的,再過兩個星期他們就會搬進自己的公寓。」我回答。

「我知道你慷慨,可是你對他們了解嗎?」

「不是深交,可是住了幾個星期後,大家就熟悉了。」

「你有沒有先調查背景,是否有不良習慣?你家中的財物有沒有常常點數一下。」她半開玩笑地問。

「事實上,我告訴他們需要甚麼就從我家搬,他們已經要了雙人床、鍋子、碗盤,廚房所有的,都歡迎他們拿走。這樣,我們也可以減少一些傢俱。」

「我可做不到!你可有先跟嫂嫂溝通?」妹妹又問。

「這一定是夫妻共同做的決定。不然,家裡必會鬧事。」

學習盡力款待客旅

「我們都是基督徒,《聖經》中也多次提及要接待聖徒,意思就是邀請信徒來家做客,更是要樂意款待。我們還是相信,不要忘記款待客旅,因為曾經有些人這樣做,在無意中就招待了天使(《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何況他們有這個需要。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就應當分擔聖徒的缺乏,盡力款待客旅(《羅馬書》十二章13節)。」

這一次的接待,可謂賓主盡歡,我也更深體地體會到在別人的需要上付出,是件美好的事。這一次的「共居」,為我和朋友夫妻彼此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