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角聲佈道圑

陶笛音樂家 原樂天的恩典之路

作者:陳泳薇

陶笛是甚麼?

陶笛五花八門,形狀各異,有各種圖案和動物形狀,究竟如何界定為陶笛呢?Sunny解說:「陶笛是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發聲的原理是有哨口的。陶笛最初起源地已無從稽考,不同的地方都有類似的樂器:如圓圓的四個孔的那種陶笛,源自英國;另一種較常見、外形像一把槍如潛艇形狀的陶笛,起源自意大利;還有一種叫作「嗚嘟」的樂器,外形似一條魚的,同樣是用陶做的。中國有一種樂器,圓圓的,很多人以為是陶笛,其實叫做『塤』,用泥做,但沒有哨口,吹嘴只是一個圈,發聲原理不一樣,那是不一樣的樂器。」

    陶笛取材自大自然的陶泥,音色樸實。閉上眼睛,聽著原樂天(Sunny)吹奏《恩典之路》,悠揚樂韻,令人的心躍出冷氣房,超越石屎森林(高樓林立的都市),回歸大自然!
採訪當天跑到位於土瓜灣的唐樓,Sunny於2009年創立的陶笛教學中心,看到很多樣子可愛的陶笛。他除了即場演奏,還娓娓道來他與陶笛相遇的故事。「教會有一個朋友去完台灣旅行,買了陶笛給我做手信,這令我知道有陶笛這個樂器。
    「由於我本身喜歡吹笛,讀書時是牧童笛校隊,但牧童笛已經普及到每個學生都會學過,而我個人則愛特別的東西,所以當我第一次見到陶笛,一個咖啡色橢圓形,上面有些花紋,好似好古樸的樂器,雖然吹不到很多音,但又可以取代牧童笛吹到一些好聽的歌,於是我很感興趣。」不過,陶笛當時在香港並不流行,所以他只有上網自學,「那時主要在台灣的論壇交流,前期上網看,之後曾到台灣及內地拜訪當地的老師、業餘愛好者,互相交流。」
陶笛吸引之處
    他解釋說,「我個人較喜歡天然、木製的東西,即使牧童笛,我都會選用木製的牧童笛去吹。陶笛是泥土做的,與以往見過的樂器截然不同,如果拿在手,別人又會走來問是什麼,我很喜歡這種感覺。當接觸多了陶笛,我又發現一個這麼簡單的樂器,可以表達到不輸於其他樂器所能表達的音樂。即如三角琴最少動輒十萬,當中有那麼多的零件、那麼多的工藝,演奏得好,這是應該的,但陶笛只是一塊泥,卻可以演奏到感動人的音樂,這深層的意思令我更喜歡它!」所以他積極推廣陶笛,盼望帶出「簡單就是美」。
    「陶笛就是風和土地的聲音,因為它是泥做,你吹空氣入去,無其他東西影響它,出來就是風聲經過土地的聲音,如單簧管,吹入去簧片會震動,那是金屬的聲音,但陶笛單純是風的聲音。」
陶笛切入信仰
    「愛陶笛是反樸歸真,我自己喜歡這樣的生活的態度,我本身不愛買花巧或者昂貴的東西,只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夠用已經很好。這與我的信仰吻合,追求的就是一個簡樸的生活。」他自小在基督教的家庭成長,十歲決志信耶穌。
他說,教授陶笛與信仰也有關係,「我認為陶笛很適合小朋友吹,學習的門檻又較低,初學者用的膠陶笛一百元左右,算是可負擔的價錢。跟我合作的學校比較多是基層的學校,所以透過教徒弟,我可以接觸到基層的學生,他們很自然成為我的福音對象,尤其我不單單是在課堂見他們,我會與他們到外地交流,所以在生活上我們都有互動。對於一些有潛質的學生,我更會一對一教授,所以接觸的層面更親密,而好幾個較親近的學生,我都帶了他們信耶穌。」他補充說,透過共同的經歷,有切入點分享信仰。
    對於他來說,在音樂的教學裡,工作與事奉是一體的。「傳福音是基督徒的使命,而作為音樂中心本身也有其使命,我這個陶笛教學中心名為Music O’Region Center(樂陶源音樂中心),是專注發展陶笛。音樂的源頭在於神,所以音樂本身是美善的東西,將美善的東西帶給學生,這是音樂中心的宗旨。」
創立交流協會
    除了教學中心,Sunny還創立了香港陶笛交流協會,「這個協會主要是舉辦活動的,目的是搭建一個平台,讓香港的陶笛學生或愛好者有機會上台發揮,同時聽到其他地方的演奏家或隊伍吹奏陶笛,以增廣見聞。因為陶笛在香港沒有考級制度,如果學了陶笛沒有發揮的機會,都是浪費,而音樂除了自娛也是與人分享,所以我希望搭一個平台,讓他們有機會演出,也有機會聽別人吹,可有比較。」
    香港陶笛交流協會成立的早期做香港的音樂會,全港不同學校的隊伍來表演,慢慢更成為兩岸三地的陶笛音樂會,之後還舉辦香港陶笛比賽,有各地參賽者,還邀請外來的表演嘉賓。
    除了本地的活動,他身兼亞洲陶笛協會的副會長,協會是由韓國陶笛協會、日本陶笛協會、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台灣陶笛文化交流協會及香港陶笛交流協會組成,每兩年輪著主辦陶笛活動。「我們每屆都會參加,兩年前香港也辦了一次。」
到愛爾蘭交流
    談到教授學生的難忘事,他不假思索地說,「我感恩去年帶香港兒童陶笛樂團15名少年去愛爾蘭交流。香港同學與當地同齡小朋友一起去大學上課,當地小朋友吹他們的樂器,香港同學吹奏陶笛,然後互相教對方,並且一起合奏。同學們都很開心,很多同學未到過歐洲,這次活動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參與的少年有些來自草根家庭,他透過有心人及媒體的報導等眾籌方式補貼學生的旅費。
上山吹陶笛
    疫情期間,學校陶笛活動暫停,他多了時間可以帶學生去行山,「大家常聽到停課不停學,總是想爭分奪秒去增值,但何不放鬆心情呢?我自己喜歡行山,停課時我每次帶兩至三個學生一起行,一起吹陶笛,我更將當中一些片段整理成一系列的疫情短片,主題就是『停學鬆一鬆』,大家有興趣不妨到Youtube瀏覽(如《賽馬》https://youtu.be/fgIPtZQE43A)。」
盼維也納比賽
    至於未來計劃,他期盼帶小朋友參與外國的音樂比賽,「因為陶笛比賽始終是陶笛的圈子,雖然都是好的,但並不足夠。我希望他們參與有其他樂器的音樂比賽,一方面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世界,另一方面讓其他音樂圈子認識到陶笛這個樂器。
    「我希望在三年內能夠帶小朋友到維也納參加音樂比賽,這個難度很高,除了錢的問題,我目標參與的比賽是有指定的樂曲,我們需要把那樂曲重新編成適合陶笛的樂譜,預備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公佈了樂曲之後,我們才可以開始編,練習的時間不多,這是否可行都是未知之數,但我希望藉此擴闊他們的眼界。」
    他憧憬著,「如果他們參加了比賽而又得奬的話,對他們是一個肯定,同時對陶笛也是一種的肯定,可以令學陶笛的人感到光榮,原來陶笛不是一般人用來玩的,去到世界的舞台都是被認可的,陶笛吹出來的音樂都是可以得到認同的。」他對陶笛充滿熱情。
每一步神恩典
    其實Sunny對陶笛着迷,以至選擇了陶笛教育這條路,他有感這歷程全是神的保守,「回望,我可以教陶笛、推動陶笛其實是神蹟,因為我決定教陶笛前,已經有機構嘗試做,但當我跟該機構的負責人說我們將會成為同行,對方卻說將要放棄;另外,我當初原本打算與另一音樂人合作一起開班,但當我滿心歡喜地告訴他已做好商業登記,對方竟然表示不再教學生……」Sunny那刻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中心一切的發展都是在神的手裡,我非常感恩,雖然學生的人數不是爆發性的增長,但每年都有遞增,而合作的學校也不斷增加,剛有一所國際學校確定在下個學年讓三、四年級學生學陶笛。所以我剛才吹《恩典之路》,正是表達我走的每一步都是神的恩典。」
    《恩典之路》歌詞:「祢是我的主,引我走正義路,高山或低谷,都是祢在保護,萬人中唯獨祢愛我認識我,永遠不變的應許,這一生都是祝福。一步又一步,這是恩典之路,祢愛、祢手,將我緊緊抓住……。」當中述說了神的慈愛和恩典。人生總有起跌,但神讓我們在患難中得到幫助、安慰。你相信這樣的恩典會臨到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