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由高科技革命說到幸運兒的衰落

A3 由高科技革命說到幸運兒的衰落

余創豪 

 

最近美國科技界發生了許多盛事,例如6月初蘋果發佈M2 Ultra芯片,這是採用台積電五納米技術製造的,它是有史以來功能最強的電腦晶片。

不久之前,輝達(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演講,他宣佈「人工智慧的重大時刻已經到來」,輝達推出了全球第一部共享可擴充記憶體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它能夠處理極其龐大的資料。從前採用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去製作逼真的圖像,需要花上幾個小時,但現在輝達的圖形處理器(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簡稱GPU)能夠即時完成,當中牽涉了人工智能的技術。黃仁勳大膽地說:「擴展中央處理器的時代已經結束!」在示範中,黃仁勳吩咐人工智慧系統介紹台灣的臭豆腐,螢光幕上便馬上出現一個與真人無異的女性,簡述台灣臭豆腐;此外,黃仁勳首先填詞,跟着要求電腦為他的詞譜上音樂,人工智慧立即創造出一首和歌詞完全配合的曲子。

差不多同一期間,微軟公佈了視窗第11版裡面一系列的新功能,包括Copilot和ARM系統。Copilot是一款基於人工智能的個人助理,可以幫助用戶通過自然語言輸入輕鬆地完成任務。例如,你可以告訴Copilot:「我想提高工作效率,我該如何調整我的電腦呢?」它會提出電腦設定的建議。Copilot又可以處理你的文件,你只需將文件放入Copilot窗格,它就會重寫句子;Copilot還可以為你探索Spotify,並且根據你的喜好而播放音樂。此外,微軟還增加了對ARM系統的支援,使用ARM的視窗具有更長的電池壽命、超快的啟動、更嚴密的安全設施。

任何科技革命都會導致有人快樂有人愁,每一次革命都見證了這萬古常新的道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這次革命中,最大的輸家之一是從前的晶片龍頭英特爾(Intel)。

英特爾在1978年推出了基於X86架構的微型處理器芯片,1981年,萬國商業機器(IBM)採用了英特爾芯片製造個人電腦,萬國商業機器信譽良好,人們說:「沒有人會因為購買IBM而被解僱。」因為IBM相容的個人電腦無處不在,英特爾便財源滾滾來。但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芯片戰爭》一書中不客氣地批評說,英特爾能在芯片市場上長期稱霸,無非靠運氣而矣!

當黃仁勳創業時,晶片市場好像已經飽和,但黃仁勳卻發現了一塊處女地——個人電腦的電子遊戲市場,視頻遊戲需要實時立體繪圖,因此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傳統的中央處理器無法滿足這種需求,於是乎輝達在1999年推出了圖形處理器,專門用來在電腦上製作動畫。對嚴肅的專業人士來說,電子遊戲的形象不是很好,當時在商業上亦沒有多大用途,故此,英特爾一直對圖形處理器掉以輕心。其實,有遠見的人都知道電腦繪圖的應用並不僅僅局限於電子遊戲,在科研方面,踏入21世紀,數據視像化(Data Visualization)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圖形處理器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中央處理器。英特爾在2020年才宣佈首次開發自己的圖形處理器,但恐怕為時已晚。

毫無疑問,X86架構不是最好的設計,這是基於「複雜指令集計算」(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簡稱CISC),因為它太複雜,所以消耗很多資源。從前英特爾壟斷了市場,故此沒有改良的意向。英特爾芯片配上微軟視窗,佔據了很多記憶體,很多年前我對一位電腦工程師指出這並不是有效率的運算方法,他反駁說:「記憶體十分便宜,用多一點有什麼問題呢?」這種故步自封的態度,令我瞠目結舌。

前面提到的ARM架構是在1985年發明的,由於使用了「精簡指令集計算(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簡稱RISC),故此ARM處理器的設計更簡單、體積更小、消耗更少資源、運行速度更快。上述優點令ARM的晶片在智能手機中大行其道,儘管高通、蘋果、三星在ARM芯片市場站穩了腳跟,但英特爾並不在意。文章開首提到的蘋果M2芯片正是建基於ARM,根據報道,蘋果「正式完成了蘋果處理器的轉移計劃,與英特爾時代徹底說再見」。直到目前為止,英特爾仍然停留在七納米和十納米的技術,我無法想像英特爾怎樣去維持競爭力。

過去英特爾曾經面對過挑戰,結果是全勝,但其勝利卻埋下了日後英特爾失敗的種子。1991年摩托羅拉根據上述的精簡指令集計算推出了PowerPC晶片,其設計的確優勝於英特爾,由1994年至2006年,蘋果的麥金塔電腦都採用這種芯片,但形勢比人強,最後蘋果放棄了PowerPC,轉而採用在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英特爾晶片。當時蘋果扯白旗震驚了業界,再一次,人們振振有詞地說:「並不是最好的東西會取得勝利的。」抱殘守缺的人更加確定了「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

筆者一直以來都反對跟大隊走的羊群心態,在短期來說,「劣幣淘汰良幣」只是運氣使然,然而,運氣並不會永遠跟隨着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除了高科技行業外,我在不同的地方見證過同樣的悲劇,當人們處於巔峰的時候,任何關於居安思危的勸喻,任何為求更上一層樓的改革方案,他們都聽不入耳。世界上有幾多個幸運兒,會明白到自己不能長期倚賴運氣呢?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