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學術界造假的兩極回應:對人格的最終判斷

余創豪

最近,美國學術界接連發生了兩宗醜聞,皆是關於名牌大學明星級學者被揭發造假。然而,兩位學者的反應卻是截然不同。

今年7月,史丹福大學校長泰西爾拉維涅(Marc Tessier-Lavigne)宣佈辭職,他的任期將會在8月底結束,這是因為一個專家小組公佈他領導的實驗室發表了操控數據的論文。泰西爾拉維涅是著名神經科學家,先後發表了無數科學論文。可是,自2015年開始,有人發現其實驗室出版的論文有造假的嫌疑,例如圖像經過修改,但這些指控並沒有引起很多關注。畢竟,他是堂堂史丹福大學校長,誰人敢去挑戰他呢?然而,初生之犢不畏虎,去年11月,一位年僅18歲的史丹福大學新生西奧‧貝克(Theo Baker)決定對這事件展開深入調查。經過長達八個月的追蹤之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學不得不作出回應。校方聘請外部律師成立了獨立調查委員會,在專家組審閱的12篇論文中,泰西爾拉維涅是其中五篇論文的主要作者。最後,委員會確定校長參與研究的科學論文中有造假成分,但沒有證據顯示他直接參與或者指使他人篡改數據。

無論如何,泰西爾拉維涅計劃撤回其中三篇論文,並糾正另外兩篇。更重要的是,他承擔後果,辭去校長的職務,而不是將責任推給其他作者和研究助理。當貝克對校長展開調查的時候,泰西爾拉維涅大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去打壓那名無權無勢的學生,例如吩咐教授給予貝克不合格的成績,甚至取消他的獎學金,但他沒有這樣做,可能他明白到紙包不住火的道理,而且,大部分人是有道德底線的,並不是校長下令便會配合。

另一宗類似事件發生在哈佛大學,被揭發造假的學者是以研究誠實而馳名的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吉諾著作等身,在出事之前,吉諾是哈佛的寵兒,她的年薪高達一百萬美元,很多主流傳媒都報導她的研究發現,她所賺取的顧問費、版稅、演講費十分可觀。不過兩年前,Data Colada檢查了吉諾的原始資料,發現她的數據有造假的跡象,Data Colada的監察團體是由三位在其他院校任教的教授組成的。哈佛大學介入調查,並且支持Data Colada的結論,吉諾被暫時停職,曾經刊登吉諾論文的出版社撤回了她的四篇論文。

學術界造假的兩極回應:對人格的最終判斷

吉諾沉寂了一段時間,8月初,她宣告對哈佛大學和那三名教授提出法律訴訟,索取高達2,500萬美元的賠償金,吉諾指控哈佛大學對她的懲罰是性別歧視,而那三名教授對她誹謗。吉諾否認自己在研究上做過任何不誠實的行為,她提出了一些為自己辯護的理由,例如數據前後有出入,是因為她的研究助理在處理過程中出了問題,但絕大部分學者都不認同這是有力的反駁。

史丹福大學新生扳下了校長,這是對吹哨人的鼓舞。相反,吉諾的絕地大反攻卻可能會造成寒蟬效應,哈佛大學財雄勢大,當然有能力面對吉諾的法律挑戰;可是,若果沒有法律援助的話,被控告的那三位教授可能會傾家蕩產;而且,經年累月的法律訴訟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精神折磨,這就是典型的「以本傷人」,說得更加坦白一點,吉諾並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假如吉諾的策略成功,那麼以後即使有人發現其他人造假,但可能為了避免麻煩而隻眼開、隻眼閉。

無可置疑,相較於吉諾,泰西爾拉維涅更加值得原諒和尊敬。我由此而聯想起其他類似的事件,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在水門事件曝光之後,起初仍然企圖掩飾,但他不想國家撕裂,最後毅然辭職;相反,克林頓在萊溫斯基事件中堅持抗爭到底,在自傳中他甚至說自己為戰勝了共和黨的彈劾而感到驕傲。前伊朗國王巴列維知道自己的獨裁統治失掉民心之後,選擇流亡海外,從而避免了一場內戰;相反,當庫爾德人和什葉派反抗伊拉克薩達姆的暴政時,薩達姆毫不猶疑採取血腥鎮壓。對一個人的人格作出最終判斷,就需要看他如何面對錯誤,還有是否顧全大局。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