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美國大學排行榜:重量多於重質
余創豪
在不久之前的另一篇文章中,筆者曾經以美國大學重視保留率和畢業率,去指出美國文化重量不重質的傾向,有些讀者要求我提供詳細的證據,《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告》一年一度的大學排行榜就是一個好例證。
坦白說,雖然這類排行榜有參考價值,但不應該用來作為絕對指標,排在頭二十名的學府當然會勝過排在尾後四百名的大學,但是,排行第二十名的大學未必差過第十九名,因為這類排名是建基於評審人員選擇什麼指標和怎樣計算分數, 假若採用不同的指標或者不同的計分方法, 那麼便會有不同的結果。
到底《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告》 採用什麼指標和計分方法呢? 這份報告包含了十七個指標,每個指標都有不同的比重,而關於學生保留率和畢業率的指標已經佔了35%(參考圖一)。
圖一:《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告》 大學排行榜的部份指標和比重
指標 | 百分比 |
AVERAGE SIX-YEAR GRADUATION RATE
平均六年畢業率 |
17.6% |
AVERAGE FIRST-YEAR STUDENT RETENTION RATE
平均一年級學生保留率 |
4.4% |
PELL GRANT GRADUATION RATES
佩爾助學金畢業率 |
2.5% |
PELL GRANT 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
佩爾助學金畢業率表現 |
2.5% |
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
畢業率表現 |
8% |
ALL RELATED TO GRADUATION AND RETENTION
與畢業率和保留率相關的所有指數 |
35% |
現在讓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圖一所列舉的指標,一般來說,美國大學的本科只需要四年便可以讀完,但考慮到有些學生需要兼職、或者休假、或者遇到其他困難,故此能夠在六年之內畢業便當為正常。一年級學生保留率顯示了有幾多一年級學生可以繼續升讀二年級,按照以往的數據,超過三成學生在這轉接期間流失,所以一年級學生保留率十分重要。佩爾助學金是聯邦政府向貧苦學生提供的助學金,低入息家庭的學生在學業上更容易遇到阻滯,這個指標可以顯示出這間大學能否幫助出身寒微的人翻身;畢業率表現是實際畢業率與預測畢業率之間的比較,如果實際畢業率高於預測率,該學院在這方面便被認為表現出色;如果其實際畢業率低於預測率,則被視為表現不佳。
相對之下,其他和學術有直接關係的指標所佔的比例較輕,學生與教授的比例只佔1%,學生的SAT 或者ACT 成績只佔2%,收取學生的嚴謹程度只佔7%。
若果很多學生可以在某所大學繼續升學或者畢業,這是否意味着這是一所優良的學府呢? 根據筆者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對這些指標的確切性有所保留。筆者曾經在不同級數的大學任教和指導研究生,這包括了一級研究大學(Research 1 Institute)和二級研究大學(Research 2 Institute),根據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法(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這是大學中最高的兩個級別。然而,許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程度卻令人瞠目結舌,不少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缺乏基本的英文寫作能力,不少人連中學、甚至小學程度的數學也無法掌握,每當我指出他們的不足時,通常的反駁就是:我的GPA是4.0 ,或者3.99。
這種情況是不能理解的,如果將沒有達到水準的學生篩掉的話,那麼大學的學生保留率與畢業率便十分難看,前面提過,大學排行榜超過三分之一的分數是根據這兩個指標, 這所鐵了心的大學排名肯定會一落千丈。
平心而論,很多大學也不是隨便讓學生過關,他們會動用許多資源,去幫助那些成績差的學生,例如提供課外補習、採用個人化的教學方法、要求老師盡量適應學生的需要……但許多人都並不明白這個統計學的概念:分布線(distribution),無論你投放多少資源,總有些人表現出類拔萃,有些人平平無奇,有些人是扶不起的劉阿斗,套用一句中國俗語:十隻手指有長短。然而,有些教育家並不接受這個看法,他們以為,只要提供足夠的支援,只要繼續給予學生無窮的機會,學生必定能夠學有所成, 不然的話,那就是大學的措施或者是教授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金字塔式的精英主義是一個極端,但有教無類的普及主義又是另一個極端。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加入大學排行榜的評審委員會的話,我會倒轉過來,將收取學生的嚴謹程度改為佔總分的20% 至30%,理由很簡單,如果入讀學生的水準不俗,他們能夠讀上去和完成學業的機會率便大大提高,正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Quinto Orazio Flacco) 所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