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銀行倒閉 人心惶惶 

美國的銀行界在全球經濟上扮演重 大角色,因美國銀行體系貸款給其他國家、經營管理 全球儲存戶的存款,並負責全球投資企業。倘若美國銀行出現  危機,全球便隨之震盪,如 2008-2009 年雷曼兄弟倒閉,使 得經濟泡沫破滅。  四家銀行倒閉  金融機構對信用紀錄較差的客戶,發放「次級房貸」高達億 萬投資,因經營不善而造成股票一文不值。新冠疫情的 2020-  2021 年間,銀行界也因為企業「呆帳」上升、購屋者無力償 還房貸而面臨挑戰。呆帳又稱不良貸款,是被借貸公司無法償  還商業銀行的貸款,導致銀行無法正常運作。  新冠期間,政府釋出紓困計劃,讓一些企業得以驚險過關, 但體質不健的銀行,到2023年卻面臨倒閉,如矽谷銀行 (SVB, Silicon Valley Bank)、署名銀行 (Signature Bank)、加密貨幣 銀行(Silvergate)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more

3
173

B6 拖拖拉拉

杜民匯   LA 2023-2   你曾否計劃定期做運動,卻總是諸多藉口,最後卻坐下來玩手機?你訂立目標要收拾好房間,卻總是提不起勁,雜物仍舊堆積如山?你立志學好外語,卻總是被電視劇吸引,教材最後塵封不動? 源於恐懼 這些被我們「拖得就拖」(註:拖延的意思)的事情究竟有何共通點?沒錯,它們都是壓力的源頭,就是讓我們感到壓力。壓力給我們的大腦增添很大負荷,大腦中的杏仁核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壓力,會讓我們產生恐懼感,作出「戰」或「逃」的反應。拖延行為就是逃避那些令我們受壓的事情,久而久之成為習慣。習慣是一個記憶網絡,恐懼事情當前,逃避壓力的拖延記憶便會被激活,指引我們逃避壓力來源,結果不知不覺間令我們捲入拖延的漩渦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恐懼 拖延行為往往源於恐懼,因此我們要保持覺察內心的情緒。恐懼乃人之常情,旨在保護我們免於受壓。我們應坦然面對它,並接納它真實地存在。有意識地正視恐懼,讓我們更認識自己,例如提不起勁到運動場做運動,是怕辛苦?還是害怕別人嘲笑自己的身型?內心是否懼怕不被接納?當大腦面對恐懼時,最易想到的解決之途就是逃避。可是當我們經常無意識地被「杏仁核綁架」,我們的生命便會裹足不前。別讓恐懼完全蓋過我們求進步的聲音,適當的壓力有助我們成長。那麼,我們該如何「KO」拖延行為? 踢走拖延 拖延行為的出現,往往可能是訂下不合適的目標。如果目標太宏大,遠超能力,壓力太大,固然令人生畏。嘗試把目標拆成小目標,把壓力減少,我們自然較易克服恐懼,並付諸行動。例如訂下目標要減十五磅,那麼先訂下減一磅的小目標;目標是執拾整個房間,那麼不妨先訂下執拾一個抽屜的小目標。完成小目標後我們會感到滿足,從而成為推動力,繼續邁向下一個小目標。別輕看每一小步,每步都正在縮短與終極目標的距離。每個微小行動,慢慢會變成習慣,屆時大腦會自動作出提醒,不做事反而會感到不安樂呢! 如果你有拖延習慣,還在等甚麼?別再止於空想,立即行動吧!  

1
214

B6 不讓脾氣再闖禍

李飛君 執照心理諮商師 LA 2023-02 一個人的脾氣好與壞,直接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動輒發脾氣的人,使關係緊張,特別在親密的關係上,如:婚姻、親子關係,都會造成不少的傷害。 當人感到不滿的時候,難道沒有權利發脾氣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發怒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子也能做得到;不過,以合宜的水平,在適當的時間、有適當的目的、並且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怒氣,絕非容易。 憤怒或生氣,是當人感到被挑釁、威脅、傷害或者面對不公平、不公義事情時所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情緒沒有對與錯,它只是誠實地反映出我們的感受,但是如果只顧渲洩自己的情緒而漠視他人的感受,是自我中心、不成熟的心態,與小孩子無異;並且,情緒很容易使我們做出非理性、衝動的行為,有句話提醒我們:「假如你不能控制情緒,情緒就會控制你!」。 好脾氣是一種修養,是可以鍛鍊培養出來的品格,成熟的人需要向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任。如何處理脾氣、怒氣,是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保護關係。不少發脾氣的人視自己為受害者,歸咎他人,或環境,認為他們是被惹怒,責任不在自己一方。如果抱這種心態,即是說自己是被人和環境操控,沒有自制能力!事實上,研究指出,人的脾氣或怒氣是選擇性發作的,基本上人是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對不能得罪的人會克制自己的情緒,但對於有較大容忍自己的人則容易放任自己。例如,一位家庭暴力者縱使被惹怒,也絕對不會在警察面前動手打家人。 心理學家Dr. Lynn Clark有一個有效管理情緒的方法:稱為「制怒三步曲」,第一步是停止 (Stop),暫時離開讓你生氣的環境,使你的怒氣不再提升。你可以告訴對方你需要去洗手間,或者進廚房倒一杯水,慢慢倒、慢慢喝,讓時間幫助你的怒氣稍為降溫。當自己冷靜一點時,進行第二步——思考 (Think),回想剛剛為什麼會生氣?是世界級大事嗎?往往是日常生活雞毛蒜皮重覆出現的事,等一會我應該怎樣更有智慧地處理?經過思考後,最後第三步是行動 (Act),用剛剛冷靜時想出來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制怒三步曲的關鍵是,通常人在憤怒中沒有做到第一步和第二步,而是立刻作出行動,因而很容易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聖經》教導「生氣卻不要犯罪」。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曾說:「生氣永遠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是好的理由。」他又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在怒氣底下所說的話或做出的行為,有可能做成不能挽回、後悔一生的後果。 請把管理情緒的籲匙拿回來,不讓脾氣再闖禍。… more

0
229

B5 愛長出了翅膀

陳兆儀 失望了?灰心了?沮喪了?快樂不起來。然而,請勿放棄。或許你感到寸步難行、人生路上滿佈沙石,一步一傷痛。又或許,回首愧疚,前行無望,你倦了,累極了。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時候吧,基督徒也不能倖免承受生命種種傷痛。 你我的人生有喜﹑有悲﹑有哀﹑有痛,快樂順利時信心飽滿,恐懼無望時張惶求助,覺得求人比求神具體快捷多了。 安定下來,回過神來,閉目細想:難道神不知道你面臨的一切嗎?他會惡作劇地懲治你嗎?在你驚慌痛苦時,我們的天父對你面露嘲諷呢,還是面露溫柔憐恤的表情呢?他並且伸手抹乾你的眼淚。 邪惡和破壞的力量驅使人衝動行事,要毀滅。善良仁慈的力量會讓你安靜下來,要守護。不要去做一些自己做不來的事,憑信心,忍耐地,仰望他伸出手來拯救﹑改變﹑醫治。 所以,請你坐下來或躺下來,如果有力量,可以兩腳走出家門散散步。把種種委屈﹑辛酸﹑痛苦﹑恐懼一股腦兒拋出,向看不見的父神細訴或呼叫或謾罵或發洩投訴。請放心,我們的父神對我們的愛遠比我們想像的堅韌多了,堅韌百倍千倍,不會承受不了,也不會降下烈火硫磺來刑罰。 他愛敬虔感恩、向他微笑點頭的你,也愛被痛苦擊倒狀若顛狂的你,因為你是他所愛所喜悅的孩子。他拚了命來愛你疏導你安慰你拯救你。燈娥如何撲火,神就如何撲向你身上。 散個步也有好處。天地萬物都是這位叫星體在宇宙中爆炸的造物主,為我們預備的。難以想像吧,他為星星引路,也為你引路,堅持一下,必看見出路。 他又叫你不再低頭看自己的腳尖,叫你抬起頭來,抬起頭來就發現光。出去走走,或拉開窗簾,打開一扇窗,就看見光。光,是天父同在的明證,無孔不入,要照亮你的身體心靈,使你心神一亮,醒悟過來說: 「噢,我怎麼不知道呢?在我心痛難當的那天,你差遣了天使敲門為我送上熱咖啡,又抱來貓咪跟我玩。」 天父為他所愛的人預備了天使,有時候天使沒有翅膀卻有四條腿。有時候天使化作一本書,一首歌,一齣電影,一通電話,或是網上一張一張叫人歡悅的圖畫。 天使在山林中,大自然往往是使人心靈復甦的佳美之地,你會看見日出﹑日落﹑雲湧﹑月升。散步時,抬頭一看,不同顏色的落葉紛紛乘風飄下,樹仍然茁壯,因為根深。 天使也隱藏在人群中。教會裡詩歌響起,天父用一句歌詞再次向你的一生作出保證。心情呆滯,也可跟隨弟兄姊妹一起讀經,開聲禱告,借用一下別人的信心,讓眾人的信心化作祝福滋潤你心靈。勿輕看弟兄姊妹一聲寒喧,一個笑容,甚至擁抱,別人並沒有義務對你好,或許他們也正處於困苦中。 生命苦短卻極為寶貴,你會找到讓你支撐下去的人或物,而且我想像天父的愛長出了翅膀,靜候在你身旁,也飛到天涯海角追蹤迷失方向的你。  

1
197

B5 科學與信仰 – 標準問題

科學與信仰 – 標準問題 黃小石 2019年3月香港版 若要知道一件事情的真偽,首先要有衡量的標準方法(criterion)── 只有通過客觀的測量,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至於如何得悉量度的標準是不是真?這是我們所謂的「標準問題」。近代美國哲學家R.Chisholm認為,「標準問題」是所有哲學問題裡最困難,同樣也是最重要之一。 我們以探討「地心論」的真假為例,日月星辰繞著地球運轉(以地球為中心),是個常見的現象。常言道「眼見為憑」,從人直接觀察的角度,好像是太陽在轉動,而地球是靜止的。如果我們覺得真理是,用上述的方式所作出之結論,那麼「地心論」(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的論點,似乎是有目共睹,同時亦顯明「標準」的用處。究竟這定論是否屬實,卻只好看該「標準」能不能可靠了。 此外看過魔術表演的人,都清楚它其實是「障眼法」。換句話說,我們利用一件被確認的「真」事(比方說「不能無中生有」),並以「眼見」的標準來衡量,魔術有時會與「不能無中生有」的原則衝突,故此我們明白該方式是靠不住,皆因它把一件虛假的事,鑑定為真。 有關判斷「標準」是不是正確的方法,我們可以拿一件已知的真事,(或是假的事),然後用其測量此事的真偽,便知曉它能否令人信賴,例如以一件「假」事(空帽子中憑空拉出一隻兔子來–無中生有),運用「眼見」這「標準」來量度時,所得的結果,竟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為真(明明看見兔子從空帽子中拉出了),由此我們理解到其方法並非可行。 倘若要證明一件「真」事,就必須能通過某種「標準」的檢驗,才算是「真」,那麼我們沒有辦法得知它可否信靠。原因是該「標準」,先被定義了何謂是真,所以全部「真」的事,都必然透過此檢測,以致我們不能檢定它的本身可信性。假如我們說一切要合乎「科學方法」,經由「標準」的查驗後,事件方為真實,我們怎樣曉得「科學方法」是信不過呢? 科學方法 如由物質主義的角度來衡量,甚麼是真理,那麼我們常以為「科學掛帥」-有用科學方法得出的論據先是真的(這是很多人對於何謂真理的評價)。所謂的科學方法是指一般藉邏輯、觀察、預測、實證、比較等,理性客觀來分析事物真偽的方法。但若然問到「我們怎知曉『科學方法』是否屬實?」我們只能說明,這是基本假設,以科學方法的可靠性是「不證自明」。換言之,這是個基本假設,不能證明甚麼(否則就不必假設)。 為何我們不能用科學方法來引證,這是千真萬確?只因我們如欲了解其方式是不是真,則必須測驗科學方法,能否導致正確的答案。即是說我們必先得知何謂真實,跟著用科學方法求證,果然是真的,反之亦然。這樣我們便知科學方法的本質是信實,值得大家依靠。不過一件事物被確定為真,乃是用科學方法所得的推論,「真」的本身是這樣定義出來,因而我們不能用這件事物,來斷定該方法真假與否,不然是循環推證了。可見,我們必須要有某種分辨真相的方式,在使用科學方法之前,已認識甚麼是真,才能分辨此方法本質是否可信,否則「真」的定義,還是用科學方法得出的論斷,而這方法的本身真不真,卻不能是它的總結。然而真理必須是超越科學,在人類會採用科學方法之前,就已經理解一些真理,藉此才可以識別它的信任性。 現在,再回頭以科學方法看「日心說」真正與否。此方法不只是僅基於觀察而已,不然是人類有史以來古老的問題,也不用等到十五世紀哥白尼提倡《天體運行論》了。當時這日心理論不被廣泛接納,主要是由於跟我們的觀察不合,所以許多人以為日心論,除了方便星體運行軌跡的計算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必要性。 科學與聖經 不少人以為《聖經》反對科學,事實上《聖經》成書,遠在科學成立之前,關於《聖經》上說到太陽在天上動,這可是人類一般經歷的描述,與科學理論無關,否則三千年前有誰看得懂《聖經》呢?《聖經》主要目的,不是在教人們學習物理。《聖經》對日月星辰的描述,絕非荒謬的神話,而是合情合理,這已經足夠。 雖然現在人人都信「日心論」是正確,可惜很少人能例舉,日心論成立的理由。現代天文學,是啟蒙於牛頓萬有引力的基礎。全部的運動是相對的,日心或地心亦可以解釋,所看見太陽的軌跡,只是地心論不能解開,為何低氣壓圈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等等的問題。科學方法是指以一個通用的原理,有效地表明一切相關的現象。誠然重力定律還包括慣性定理,因此用單擺(傅科擺)則可「看到」地球的自轉。 科學方法與信心 然而牛頓的「重力定理」,還不能闡明重力在空間中是如何傳達。太陽怎麼「知道」地球在這裡?於是出現了力場的概念。對於該力場又是從哪裡來的?如此這般地抽絲剝繭,直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問世,才發現重力也不見得是實存的真象。或許其真正發生,更可能是物質的質量,改變其所在空間裡的「時空的曲度」,而造成的現象。真的就是這樣嗎?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可能沒有這麼簡單,但若按照科學方法解說,這是目前最好的結論。至於科學方法是否全然可靠,倒是一個信心的問題。羅素說:「真理是存在於信心的領域中。… more

0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