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拖拖拉拉

杜民匯   LA 2023-2   你曾否計劃定期做運動,卻總是諸多藉口,最後卻坐下來玩手機?你訂立目標要收拾好房間,卻總是提不起勁,雜物仍舊堆積如山?你立志學好外語,卻總是被電視劇吸引,教材最後塵封不動? 源於恐懼 這些被我們「拖得就拖」(註:拖延的意思)的事情究竟有何共通點?沒錯,它們都是壓力的源頭,就是讓我們感到壓力。壓力給我們的大腦增添很大負荷,大腦中的杏仁核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壓力,會讓我們產生恐懼感,作出「戰」或「逃」的反應。拖延行為就是逃避那些令我們受壓的事情,久而久之成為習慣。習慣是一個記憶網絡,恐懼事情當前,逃避壓力的拖延記憶便會被激活,指引我們逃避壓力來源,結果不知不覺間令我們捲入拖延的漩渦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恐懼 拖延行為往往源於恐懼,因此我們要保持覺察內心的情緒。恐懼乃人之常情,旨在保護我們免於受壓。我們應坦然面對它,並接納它真實地存在。有意識地正視恐懼,讓我們更認識自己,例如提不起勁到運動場做運動,是怕辛苦?還是害怕別人嘲笑自己的身型?內心是否懼怕不被接納?當大腦面對恐懼時,最易想到的解決之途就是逃避。可是當我們經常無意識地被「杏仁核綁架」,我們的生命便會裹足不前。別讓恐懼完全蓋過我們求進步的聲音,適當的壓力有助我們成長。那麼,我們該如何「KO」拖延行為? 踢走拖延 拖延行為的出現,往往可能是訂下不合適的目標。如果目標太宏大,遠超能力,壓力太大,固然令人生畏。嘗試把目標拆成小目標,把壓力減少,我們自然較易克服恐懼,並付諸行動。例如訂下目標要減十五磅,那麼先訂下減一磅的小目標;目標是執拾整個房間,那麼不妨先訂下執拾一個抽屜的小目標。完成小目標後我們會感到滿足,從而成為推動力,繼續邁向下一個小目標。別輕看每一小步,每步都正在縮短與終極目標的距離。每個微小行動,慢慢會變成習慣,屆時大腦會自動作出提醒,不做事反而會感到不安樂呢! 如果你有拖延習慣,還在等甚麼?別再止於空想,立即行動吧!  

1
178

B6 不讓脾氣再闖禍

李飛君 執照心理諮商師 LA 2023-02 一個人的脾氣好與壞,直接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動輒發脾氣的人,使關係緊張,特別在親密的關係上,如:婚姻、親子關係,都會造成不少的傷害。 當人感到不滿的時候,難道沒有權利發脾氣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發怒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子也能做得到;不過,以合宜的水平,在適當的時間、有適當的目的、並且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怒氣,絕非容易。 憤怒或生氣,是當人感到被挑釁、威脅、傷害或者面對不公平、不公義事情時所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情緒沒有對與錯,它只是誠實地反映出我們的感受,但是如果只顧渲洩自己的情緒而漠視他人的感受,是自我中心、不成熟的心態,與小孩子無異;並且,情緒很容易使我們做出非理性、衝動的行為,有句話提醒我們:「假如你不能控制情緒,情緒就會控制你!」。 好脾氣是一種修養,是可以鍛鍊培養出來的品格,成熟的人需要向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任。如何處理脾氣、怒氣,是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保護關係。不少發脾氣的人視自己為受害者,歸咎他人,或環境,認為他們是被惹怒,責任不在自己一方。如果抱這種心態,即是說自己是被人和環境操控,沒有自制能力!事實上,研究指出,人的脾氣或怒氣是選擇性發作的,基本上人是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對不能得罪的人會克制自己的情緒,但對於有較大容忍自己的人則容易放任自己。例如,一位家庭暴力者縱使被惹怒,也絕對不會在警察面前動手打家人。 心理學家Dr. Lynn Clark有一個有效管理情緒的方法:稱為「制怒三步曲」,第一步是停止 (Stop),暫時離開讓你生氣的環境,使你的怒氣不再提升。你可以告訴對方你需要去洗手間,或者進廚房倒一杯水,慢慢倒、慢慢喝,讓時間幫助你的怒氣稍為降溫。當自己冷靜一點時,進行第二步——思考 (Think),回想剛剛為什麼會生氣?是世界級大事嗎?往往是日常生活雞毛蒜皮重覆出現的事,等一會我應該怎樣更有智慧地處理?經過思考後,最後第三步是行動 (Act),用剛剛冷靜時想出來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制怒三步曲的關鍵是,通常人在憤怒中沒有做到第一步和第二步,而是立刻作出行動,因而很容易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聖經》教導「生氣卻不要犯罪」。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曾說:「生氣永遠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是好的理由。」他又說:「憤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在怒氣底下所說的話或做出的行為,有可能做成不能挽回、後悔一生的後果。 請把管理情緒的籲匙拿回來,不讓脾氣再闖禍。… more

0
190

B5 愛長出了翅膀

陳兆儀 失望了?灰心了?沮喪了?快樂不起來。然而,請勿放棄。或許你感到寸步難行、人生路上滿佈沙石,一步一傷痛。又或許,回首愧疚,前行無望,你倦了,累極了。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時候吧,基督徒也不能倖免承受生命種種傷痛。 你我的人生有喜﹑有悲﹑有哀﹑有痛,快樂順利時信心飽滿,恐懼無望時張惶求助,覺得求人比求神具體快捷多了。 安定下來,回過神來,閉目細想:難道神不知道你面臨的一切嗎?他會惡作劇地懲治你嗎?在你驚慌痛苦時,我們的天父對你面露嘲諷呢,還是面露溫柔憐恤的表情呢?他並且伸手抹乾你的眼淚。 邪惡和破壞的力量驅使人衝動行事,要毀滅。善良仁慈的力量會讓你安靜下來,要守護。不要去做一些自己做不來的事,憑信心,忍耐地,仰望他伸出手來拯救﹑改變﹑醫治。 所以,請你坐下來或躺下來,如果有力量,可以兩腳走出家門散散步。把種種委屈﹑辛酸﹑痛苦﹑恐懼一股腦兒拋出,向看不見的父神細訴或呼叫或謾罵或發洩投訴。請放心,我們的父神對我們的愛遠比我們想像的堅韌多了,堅韌百倍千倍,不會承受不了,也不會降下烈火硫磺來刑罰。 他愛敬虔感恩、向他微笑點頭的你,也愛被痛苦擊倒狀若顛狂的你,因為你是他所愛所喜悅的孩子。他拚了命來愛你疏導你安慰你拯救你。燈娥如何撲火,神就如何撲向你身上。 散個步也有好處。天地萬物都是這位叫星體在宇宙中爆炸的造物主,為我們預備的。難以想像吧,他為星星引路,也為你引路,堅持一下,必看見出路。 他又叫你不再低頭看自己的腳尖,叫你抬起頭來,抬起頭來就發現光。出去走走,或拉開窗簾,打開一扇窗,就看見光。光,是天父同在的明證,無孔不入,要照亮你的身體心靈,使你心神一亮,醒悟過來說: 「噢,我怎麼不知道呢?在我心痛難當的那天,你差遣了天使敲門為我送上熱咖啡,又抱來貓咪跟我玩。」 天父為他所愛的人預備了天使,有時候天使沒有翅膀卻有四條腿。有時候天使化作一本書,一首歌,一齣電影,一通電話,或是網上一張一張叫人歡悅的圖畫。 天使在山林中,大自然往往是使人心靈復甦的佳美之地,你會看見日出﹑日落﹑雲湧﹑月升。散步時,抬頭一看,不同顏色的落葉紛紛乘風飄下,樹仍然茁壯,因為根深。 天使也隱藏在人群中。教會裡詩歌響起,天父用一句歌詞再次向你的一生作出保證。心情呆滯,也可跟隨弟兄姊妹一起讀經,開聲禱告,借用一下別人的信心,讓眾人的信心化作祝福滋潤你心靈。勿輕看弟兄姊妹一聲寒喧,一個笑容,甚至擁抱,別人並沒有義務對你好,或許他們也正處於困苦中。 生命苦短卻極為寶貴,你會找到讓你支撐下去的人或物,而且我想像天父的愛長出了翅膀,靜候在你身旁,也飛到天涯海角追蹤迷失方向的你。  

1
162

B5 科學與信仰 – 標準問題

科學與信仰 – 標準問題 黃小石 2019年3月香港版 若要知道一件事情的真偽,首先要有衡量的標準方法(criterion)── 只有通過客觀的測量,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至於如何得悉量度的標準是不是真?這是我們所謂的「標準問題」。近代美國哲學家R.Chisholm認為,「標準問題」是所有哲學問題裡最困難,同樣也是最重要之一。 我們以探討「地心論」的真假為例,日月星辰繞著地球運轉(以地球為中心),是個常見的現象。常言道「眼見為憑」,從人直接觀察的角度,好像是太陽在轉動,而地球是靜止的。如果我們覺得真理是,用上述的方式所作出之結論,那麼「地心論」(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的論點,似乎是有目共睹,同時亦顯明「標準」的用處。究竟這定論是否屬實,卻只好看該「標準」能不能可靠了。 此外看過魔術表演的人,都清楚它其實是「障眼法」。換句話說,我們利用一件被確認的「真」事(比方說「不能無中生有」),並以「眼見」的標準來衡量,魔術有時會與「不能無中生有」的原則衝突,故此我們明白該方式是靠不住,皆因它把一件虛假的事,鑑定為真。 有關判斷「標準」是不是正確的方法,我們可以拿一件已知的真事,(或是假的事),然後用其測量此事的真偽,便知曉它能否令人信賴,例如以一件「假」事(空帽子中憑空拉出一隻兔子來–無中生有),運用「眼見」這「標準」來量度時,所得的結果,竟是把眼前的事物當作為真(明明看見兔子從空帽子中拉出了),由此我們理解到其方法並非可行。 倘若要證明一件「真」事,就必須能通過某種「標準」的檢驗,才算是「真」,那麼我們沒有辦法得知它可否信靠。原因是該「標準」,先被定義了何謂是真,所以全部「真」的事,都必然透過此檢測,以致我們不能檢定它的本身可信性。假如我們說一切要合乎「科學方法」,經由「標準」的查驗後,事件方為真實,我們怎樣曉得「科學方法」是信不過呢? 科學方法 如由物質主義的角度來衡量,甚麼是真理,那麼我們常以為「科學掛帥」-有用科學方法得出的論據先是真的(這是很多人對於何謂真理的評價)。所謂的科學方法是指一般藉邏輯、觀察、預測、實證、比較等,理性客觀來分析事物真偽的方法。但若然問到「我們怎知曉『科學方法』是否屬實?」我們只能說明,這是基本假設,以科學方法的可靠性是「不證自明」。換言之,這是個基本假設,不能證明甚麼(否則就不必假設)。 為何我們不能用科學方法來引證,這是千真萬確?只因我們如欲了解其方式是不是真,則必須測驗科學方法,能否導致正確的答案。即是說我們必先得知何謂真實,跟著用科學方法求證,果然是真的,反之亦然。這樣我們便知科學方法的本質是信實,值得大家依靠。不過一件事物被確定為真,乃是用科學方法所得的推論,「真」的本身是這樣定義出來,因而我們不能用這件事物,來斷定該方法真假與否,不然是循環推證了。可見,我們必須要有某種分辨真相的方式,在使用科學方法之前,已認識甚麼是真,才能分辨此方法本質是否可信,否則「真」的定義,還是用科學方法得出的論斷,而這方法的本身真不真,卻不能是它的總結。然而真理必須是超越科學,在人類會採用科學方法之前,就已經理解一些真理,藉此才可以識別它的信任性。 現在,再回頭以科學方法看「日心說」真正與否。此方法不只是僅基於觀察而已,不然是人類有史以來古老的問題,也不用等到十五世紀哥白尼提倡《天體運行論》了。當時這日心理論不被廣泛接納,主要是由於跟我們的觀察不合,所以許多人以為日心論,除了方便星體運行軌跡的計算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必要性。 科學與聖經 不少人以為《聖經》反對科學,事實上《聖經》成書,遠在科學成立之前,關於《聖經》上說到太陽在天上動,這可是人類一般經歷的描述,與科學理論無關,否則三千年前有誰看得懂《聖經》呢?《聖經》主要目的,不是在教人們學習物理。《聖經》對日月星辰的描述,絕非荒謬的神話,而是合情合理,這已經足夠。 雖然現在人人都信「日心論」是正確,可惜很少人能例舉,日心論成立的理由。現代天文學,是啟蒙於牛頓萬有引力的基礎。全部的運動是相對的,日心或地心亦可以解釋,所看見太陽的軌跡,只是地心論不能解開,為何低氣壓圈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等等的問題。科學方法是指以一個通用的原理,有效地表明一切相關的現象。誠然重力定律還包括慣性定理,因此用單擺(傅科擺)則可「看到」地球的自轉。 科學方法與信心 然而牛頓的「重力定理」,還不能闡明重力在空間中是如何傳達。太陽怎麼「知道」地球在這裡?於是出現了力場的概念。對於該力場又是從哪裡來的?如此這般地抽絲剝繭,直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問世,才發現重力也不見得是實存的真象。或許其真正發生,更可能是物質的質量,改變其所在空間裡的「時空的曲度」,而造成的現象。真的就是這樣嗎?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可能沒有這麼簡單,但若按照科學方法解說,這是目前最好的結論。至於科學方法是否全然可靠,倒是一個信心的問題。羅素說:「真理是存在於信心的領域中。… more

0
225
影視推薦 白鹿原

B4 影視推薦:《白鹿原》

嚴行 生活在海外,無論你是第一代移民,還是在北美文化熏染下,連普通話都快失落了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只要你作為華人,心存了解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願望,就絕對不該錯過《白鹿原》這部電視劇。   不僅因為這是一部內容豐富、長達77集的宏大制作;也不僅因為它是不重功利、不看市場,一心要拍出對得起這片深沉的土地,對得起這段跌跌撞撞的歷史,對得起為追求理想生生死死的人民,這樣一批藝術家的良心之作;更在於,讀懂了它,會讓你對中國傳統社會、儒家文化、鄉土鄉情都有更切實、更直觀的了解。 這裡所講述的人和事,都發生在「關中地區」:中國千年帝都所在、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也是歷代中國人-農民-最典型的生活環境。當年,小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抱著像《百年孤獨》的作者為民族作傳的宏大意願,嘔心瀝血進行創作;現在,電視劇的主編導演和演員們,共同把原作在屏幕上演繹出來,活現出那些古老又現實、陌生又熟悉、已逝又未去的生活,帶人反思歷史、理解今天、思忖未來……很難以一篇短文,對這部系列大劇概括評論,本文僅以劇中的幾組人物來略作介紹。 白嘉軒 鹿子霖 劇中的兩個主要角色白嘉軒和鹿子霖,都是中國文學中從沒有過的獨特藝術形象,原作對這兩個人物的設計用意頗深,一儒一道、一正一邪、一靜一動,兩人雖一世相愛相殺,卻也相反相成,剛柔相濟,正合於中國文化典型的辯證哲學觀。 被稱作「腰杆子很硬」的白嘉軒是全劇主人公,也是白鹿原的核心人物。他身為族長,擔著白鹿兩姓決策之職,在村裡一言九鼎,儼如家長;他尊奉儒家忠孝禮義的原則,恪守「耕讀傳家」的信條,率先垂範。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他重名節、輕生死、明是非、守節操,全力護衛著時代變換風雨飄搖中的白鹿原。 自北宋張載開創「關學」之後,儒家的正宗就在秦川大地上,一脈流傳,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電視劇《白鹿原》的宗祠、學堂、鄉約、禮法,處處在在可以看見,儒家文化是如何在鄉村及村民的生活中傳承、落實,形成不言自明的規範。白嘉軒身上帶著濃重的儒家文化痕印,他有鐵肩擔道義的一面,勇於「雖千萬人,吾往矣」!大飢荒年,他冒死身赴匪巢,為保全村老少性命向土匪借糧;久旱成災,他登祭台求雨,不惜以燒紅的鐵簽刺穿兩頰。但一方面,他持守禮教,苛求之甚,幾乎不盡人情;當白嘉軒認定橫死孕中的田小娥是妖孽災星時,完全不計她懷的是自己孫子,堅決把她的屍骨鎮在塔下,冷面冷心。被官方嘉獎賜扁的「仁義村」-白鹿村,宗法力量之強大,對人桎梏之嚴,十分可畏。黑娃私娶田小娥,始終名不能入族譜;白嘉軒的長子白孝文被宗族除名後,用盡一切討好欺騙手段,只為能重歸宗祠。儒教發展到民國時代,腐朽且令人窒息,在此略見一斑。 與白嘉軒形成對照的人物是鹿子霖,若說白嘉軒代表了正統儒家的端正嚴明,鹿子霖則代表了農民的狡黠圓滑。同為白鹿村的大戶,鹿子霖不甘居於白嘉軒之下,處處與之爭勝,不擇手段。白嘉軒誠然很難撼動,但他也有軟肋-長子白孝文,鹿子霖就在白孝文身上做文章,他明白,當穿著長衫在村學裡教導孩子們讀書的白孝文暴出醜聞,就使白嘉軒徹底丟盡了臉面。鹿子霖唆使田小娥勾引白孝文,這陰險的一招果然見效,於是有了白嘉軒在祠堂裡鞭打白孝文的一幕,從此父子為仇。 儘管如此,鹿子霖卻不是一個簡單的反派人物,電視劇藉鹿子霖的形象,挖掘出人的豐富性複雜性。重要時刻,鹿子霖顧念鄉情,在縣裡來人要抓當共產黨的白靈(白嘉軒女兒)時,鹿子霖涉險相救;被趕出家門的白孝文流落無著時,又是鹿子霖心生憐憫,介紹白孝文到縣裡當警察,使之有了生計出路。 從人格上看,鹿子霖不免有「小人」的卑瑣、自私自利,但相比「君子」白嘉軒來,他更具典型性,他代表了相當實際的人生目標:高門樓、大牲口、兒孫出眾、臉上光彩-定居於土地上的農民的最高世俗理想。電視劇中這個人物塑造得相當飽滿。 鹿三 黑娃 這一對父子,原是白嘉軒家的長工。白嘉軒待鹿三如親人,以「哥」相稱;對鹿三的兒子黑娃亦視如己出。他們雖為主雇關係,但忠信友愛,有如家人。在大陸出品的電視劇裡,可說這是第一次,不再用「壓迫被壓迫」、「剝削被剝削」這種馬克思主義階級對立的方式來表達這種關係,而是真實地再現古老的鄉俗鄉情。 如果說,儒家文化對白嘉軒是一種處世為人的態度,那對沒有文化的鹿三來說,就變得愈加簡單,也愈加黑白分明。鹿三對東家給予的厚愛,深懷感恩之情;對兒子黑娃的忤逆,痛心疾首。黑娃娶進一個來歷不明的田小娥,他堅決不認。到來後,鹿子霖等人垂涎田小娥美貌,佔有這個孤弱無依的女子時,他也一律以「女禍說」歸罪於田小娥;後有瘟疫蔓延,不斷死人,流言指災禍由田小娥帶來時,鹿三再也不容這「禍害」留世,他以一人做事一人當的義憤,舉刀殺了田小娥,為村「除害」。一個樸實的老農竟殺人奪命,且全無罪疚感,儒家文化之可怖的一面,在此顯露無遺了。 黑娃天性叛逆,他的人生路更像中國傳統社會的歧途-水泊梁山的道路。中國農民,除了安分守己勞作於鄉土者外,心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念的不安分者,終會走上挑戰現有秩序的謀亂一途,這常常成為中國歷史大循環中的破壞性動力。血氣方剛的黑娃,從離村當「麥客」開始,越來越脫離白嘉軒的禮教規範,革命失敗、落草為寇、招安、回歸……黑娃的人生是一個圓圈,既內含反傳統的異動,也見出傳統力量的強大。他終於臣服。 朱先生 田小娥… more

0
147

B3 戴德生,《戴德生傳》與我

羅素清 一想到前面那未完的事業——不單是《戴德生傳》影片的製作,更是普世宣教的使命,深覺神呼召我們所承擔的任務既大且重。然而,戴德生牧師曾提醒我們:「按神的方法成就神的作為,斷不會缺少神的供應。資金缺口必不致攔阻大有智慧之神的旨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回應神的呼召,所獻上的無論大小或多少,不管是錢財、見證、服事……都能為神所用,成就大事,更要將神的作為和服事的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遇戴德生第四代傳人戴紹曾 我重生得救以至立志獻身服侍神,皆因清末來華的英國傳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年—1905年)的事蹟所啟蒙。我在西澳大利亞首府珀斯(Perth )修讀第三年工程學的時候,聽說在城裡有一位能說流利普通話的英國牧師戴紹曾,從他的曾祖父戴德生以來,每一代都有人在華人福音事工中服事。據聞戴氏有一名言:「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當時還未信耶穌的我,心想這太激進了吧!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特意去了珀斯一間華人教會,見到了這位戴德生的第四代傳人戴紹曾牧師。 當天,戴牧師用普通話給我們講了一堂道——在1949年10月1日後,所有外國人都被逐出中國,他們稱之為「不情願的出埃及記」 (Reluctant Exodus) ;他們搬到台灣,等待允許再次返回中國的機會。有一天,戴牧師帶著小女兒去幼兒園,在路上女兒對父親說:「爸爸,今天請不要來接我放學。」父親不明所以,「為甚麼我不能來接你?」女兒回說:「因為我不想讓同學知道,我有一個外國人爸爸。」戴牧師看著金髮女兒問:「那麼你覺得自己是甚麼人?」女兒用普通話回答:「我是中國人!」故事說畢,隨即引來哄堂大笑,但我卻感到羞愧!因為我從來都沒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但這位英國人和他的女兒卻渴望被認同為中國人。 神的作為必不缺乏神的供應 這豈不是耶穌道成肉身的道理嗎?耶穌降生為人,跟我們無異(只是沒有罪) ,同樣經歷一般人會經歷,甚至更多的苦難,最終為承擔世人的罪而死,神的愛確實是偉大奇妙的。感恩的是,戴德生和他後人一代又一代地愛著中國人的故事,也在我心中播下了宣教的種子。2009年,我離開一家《財富》排名16強的企業,辭去了工程運營總監的職務,毅然加入海外基督使團(Overseas Mission Fellowship, OMF),前往東亞擔任管理運營總監,負責策略規劃。2020年,我更受命到半克朗傳媒(Half Crown Media)出任首席執行官,挑起神託付我的重任——製作《戴德生傳》影片。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我們該怎麼做呢?我立時想到記載在福音書「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中,啟始的突破源自一個簡單動作,就是獻上所有的,邁出信心一小步。神若要我盡一己之綿力,向新生代信徒傳承一個生命見證故事,讓他們得以與神相遇,我又豈能說「不」?我們的生命和資源,就像小童獻出的五餅二魚,當願意交在神的手中,必被大大使用。如果我們願意擺上,就能見證戴德生所說的:「神的作為,必不缺乏神的供應」。戴德生又說過神的作為通常要歷經三個階段:「從不可能,到困難重重,最後大功告成。」… more

1
161

B1 若生死無常,生命意義何在?

  文/Ellen 李愛晨 翻譯/黃紅英   在上一篇《天國之路(3)》,我回憶了在Section 8老年公寓工作時,常常親歷老人們離去的經歷。那些沒有信仰的葬禮充滿悲傷,而有基督信仰的追悼會充滿歡笑,這使我的心靈深受震撼。是的,這世界上充滿了意外,誰也無法預知明天的自己會怎麼樣。如果生命由不得自己把握,那麼,生命意義何在?人的一生,只為追求金錢和永遠沒有盡頭的物質享受,還是為追求名聲和永遠不會滿足的虛榮?但是,縱使擁有億萬家財,離開這世界時,沒有人可以帶走一分一毫;即使是功名蓋世,當你離開後,也會被漸漸淡忘。 自1993年信主受洗後,我時常反思自己從前所追求的目標。在移民美國前,因為家裡貧窮和我是女孩的緣故,我被母親拒絕支付六年級的學費後。為了生計,不得已一邊務農,一邊在家鄉的一家工廠打工。大約一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允許農民進城打工。我們一家搬離台山農村去了廣州市,與在那兒工作的父親團聚。我在父親的朋友餐廳找了一份工作,從早上5點到下午3點,每週工作七天,不間斷地煮食物。以我當時的年齡,在今天的美國屬於童工,餐館會被控虐待兒童。但在當時的中國,這非常正常、普遍。 我會烹飪食物,我的顧客也喜歡我做的味道。有天,一位我父親的朋友問我,是否想共同擁有自己的餐廳。我請他和我父親談談,因為我把所有的收入都給了我母親(文化上是合適的)。我父親拿出他的積蓄,入資了那位朋友的餐館,讓我成為共同擁有者。餐廳不太大,員工就只有我、那位合作夥伴和三位僱傭的員工。但是,我們的生意很好,收入也不錯。我的家人為我擁有的第一家餐廳感到非常自豪。我每週工作七天,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7點。後來,我的餐廳合夥人告訴我,他的前合夥人因為賭博欠債,而不得不賣掉餐廳。所以,這有機會讓我這麼年輕的女孩成為他的新合作夥伴。同時,他認為我們是從農村來的,相信我不會像他的前搭檔那樣欺騙他。 有天,一位女顧客正在吃我做的食物,微笑著對我說:「我來過這裡很多次,看著你在做服務員,我覺得你在這裡工作浪費時間,工作太多,錢太少,你想和我一起工作嗎?」 因為自小生長在貧窮的家庭,所以我唯一的夢想就是獲得更多的財富。我對這位顧客的提議很感興趣。很快,我們就開始談論商業計劃,如何賺「更大」的錢。這名女顧客從事衣服批發生意,她獨自住在一個豪宅,而她的丈夫當時被拘留,因為他被發現出售外國商品和衣服,而沒有向中國政府繳納必要的稅款。 我告訴這位女批發商,雖然這家餐廳我是合夥人,但錢都是我父親的,收入也是被父親掌管。但她告訴我不用任何資金投入。於是,我和我的哥哥協商,他取代了我在餐廳的位置。我跟著這位女顧客,在廣州市中心一個熱鬧的旅遊區,開始擺攤賣衣服。在這位女顧客的幫助下,我可以先免費進貨,賣後再將貨款還給她,也許因為知道我擁有一家餐館,所以她也放心。在從事服裝買賣不久後,我又遇到了另一個新的女性夥伴和她的男朋友(後來成為她的丈夫)。我們三個人合作,開了一家小家庭工廠,製作自己的品牌服裝、裙子、夾克等,同時也批發銷售鞋子。我們雇傭了20多人為我們工作。有時,產品的訂單和需求旺季時,我們會日夜加班。我的家人兄弟姐妹們也一起幫忙製作衣服。為了盈利,我學會了如何通過出售劣質衣服來欺騙顧客。 在我成為基督徒之後,我為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在沒有信仰的人生裡,我總是談論錢,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我的生活就是關於錢,我人生的目標就是賺錢。當然,我在還那麼小的年紀就賺了不少的錢。就這樣,在廣州過了大約三年,然後我們全家在1986年1月移民到了三藩市。如果今天的我仍留在中國,也許我會成為百萬富翁,並像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人一樣擁有許多套房產。但上帝給了我一個不同的計劃,他讓我來到美國,成為了三藩市的一名社會工作者,成為宣教工作者,帶著上帝的使命、異象和行動,分享上帝的信心、愛,帶領人們進入永生的天國。這樣的人生,比無論賺多少錢的人生都要有意義。因為我得到了永生,也不再為金錢而忙碌與焦慮。 事實上,在真正信主前,我仍然一直想在美國賺很多錢,就像我在中國時一樣,這樣我就可以環遊世界,不用擔心錢。1991年,在我獲得了三藩市城市學院的副科學(A.S.)學位(酒店和餐廳管理副學士學位)後,我一度在三藩市的市場街擁有自己的熟食店。我一個人,努力工作,但我只賺了工資收入,無法致富。我沒有自己的空閒時間來享受自雇工人的生活。所以我在不久後賣掉了我的熟食店。上帝幫助我意識到,應該作為一名雇員工作,有固定休假時間、病假時間和醫療保健福利,以便使我可以騰出時間服侍上帝。我一直想住一個有游泳池、按摩浴缸和女僕的房子。上帝還沒有給我這種生活方式。但是上帝讓我曾經有機會體驗這種生活方式。我曾經被一位較為富有的朋友邀請,在她那棟擁有這些環境的房子享受了一段時間。但是,我意識到我的收入無法支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我過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可能沒有時間做上帝的工作。我很欣賞、享受私人游泳池和按摩浴缸,但我不需要擁有它們。  在認識神之前,我一度覺得自己是家庭的額外負擔。因為,在我媽媽在心情不好時,她會對我說,她會把我扔進垃圾桶,因為我不是男孩。當我行為不端時,我媽媽會說,我應該在出生時殺死你,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吃。我為身為一個女孩感到無助,我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因為我未經允許而出生。在台山農村時, 我盡我所能幫助照顧鄰居的孩子,他們會給我食物,並給我一些零錢買垃圾(Junk food)食品。可以說,在中國台山農場時,我是帶著鄰居的喜愛和讚美倖存下來的。神拯救了我,並通過我的鄰居來愛我。我感恩上帝拯救了我的靈魂,給了我希望和愛,即使我在中國時還不認識他。在接受神進入我的生命後,我覺得我的生命在神看來是很重要的,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了我。事實上,每個生命對上帝而言都是重要的。如今的我,每天都因為我的生命而讚美主,再也不像從前那樣的自卑和無助。 特別是經歷了許多生死時刻後,我更感恩創造生命的神。記得我結婚是在1995年12月。然而,大約在我婚禮前兩個月,我的一個好朋友去世了,並留下了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五歲。我被如此突然的死亡所震驚。在她去世之前,我沒有時間去醫院看望她,這成為我的終生遺憾,因為我們在中國的廣州市做服裝生意時,就認識了。 而婚禮前一周,我又接到一個高中好朋友的弟弟打來的電話,在電話裡他哭著說他姐姐昨晚去世了。我以為他在和我開玩笑,也許是兄弟姐妹打架後的氣話。然而,這是真的。這位高中朋友死於房屋火災。根據她的家人的描述,當時全家人都走出了房子,但她回到屋裡拿東西,然後就再也沒有出來過。她本來答應出席我的婚禮,並幫助我準備婚宴。她的葬禮與我的婚禮在同一天舉行,離我結婚的教堂只有一個街區。我向神禱告:「你想讓我學什麼?」是的,如果生命隨時有可能消失,那麼,人每天為財富和名聲而忙碌的意義何在?因為當離開這個世界後,誰也無法再享受這世間的所有物質。(未完待續)

0
151
成長為父母

B1 成長為父母

蔣吳蘊蘭 自成為孩子的母親後,真的改變了我生活的很多方面。即使當年的我,已是矽谷一家公司的軟件開發經理,但也被迫在教育孩子方面開始真正的成長。不得不照顧、教養一個小孩,讓我開始真正的思考很多事情。當發現自己有許多不懂的方面時,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驚訝的是,即使是今天已成為祖母多年的我,發現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學。 你呢?你的教養子女之旅是怎樣的?無論你處於教養之旅的哪個階段,可否曾想過,自己仍需要一些鼓勵來面對為人父母的奇妙挑戰? 想像一下迎新生嬰兒的派對,客人們會為新父母帶來一份什麽特別的禮物?不是嬰兒衣服、不是嬰兒車或嬰兒床,甚至沒有一本關於育兒的書。什麽是新父母最好的禮物?——作為父母所帶來的個人自我意識、自愛和自我成長。 最後一句話似乎太自我中心,過於關注自己,如果對此感到不舒服,先別氣惱,一起深思一下《聖經》中耶穌的教導——《馬可福音》十二章29-31節:「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作為中國式的父母,你可能關心孩子比關心自己更多。愛和關懷是好的,但是,在幫助我們身邊的孩子或老人之前,請記住關於戴上氧氣面罩的飛行安全說明。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呼吸,你就不可能幫助別人! 為人父母是這個星球上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之一。當然,撫養和指導另一個人是一項令人敬畏的責任。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日常互動需要幾乎超人的靈活性、耐心和意識。當你那蹣跚學步的小孩不睡覺,或你那學齡女兒從她最好的朋友那裡偷了一個有價值的玩具,或那處於沮喪中的青少年兒子拼命尋找答案,以及你的成年兒女不能保住一份工作時…… 在一個層面上,成功地(甚至喜樂地)教養子女就是傾聽我們自己和我們孩子的心聲,學習成長。這是一種放手不管(hands-off)的方法,將注意力帶回到彼此的感受和經歷上,這樣我們就不會不假思索地把憤怒和恐懼傾倒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了解自己有助於我們培養強大的「基督心腸」,或隨時了解什麼對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最有利的直覺,並接受這個事實:作為成人,我們確實也有著許多不懂的事! 基督徒作家加里·托馬斯(Gary Thoams)在其著作《神聖的育兒》(Sacred Parenting)一書中寫道: 「我們與生俱來的(但不一定是神聖的)傾向讓孩子的生活盡可能輕鬆,再加上我們對自己真正希望他們實現目標的關注,最終說明了作為父母我們在生活中最看重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在我們向孩子強調的事情上,我們揭示了自己真正的熱情。」 首要挑戰之一是了解「舊模式」(通常形成於我們自己的童年),這通常是支配我們作為何種父母的行為。例如,如果我們的父母總是試圖「解決」一切錯誤,我們也可能會對孩子做同樣的事情。但事實上,有時候孩子可能只需要我們傾聽他們的恐懼,而不是我們帶著自己的恐懼跳進去,並試圖「解決」這一切。 在這過程中,我們允許孩子犯錯,這意味著我們也可以犯錯。如果我們能夠原諒孩子並接受他們所有「有缺陷」的事實,那麼我們原諒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不會太難。 正如作家加里·托馬斯(Gary Thoams)所寫:「我們是否為我們的孩子留下了一個真實的榜樣來效仿?他們所看到的會吸引他們歸向上帝,還是我們的虛偽會成為信仰的障礙?我們中沒有人可留下一個完美的榜樣,但我們可以提供一個真實的榜樣,以及與上帝攜手同行意味著什麼的真實畫面。」 作為母親,你有沒有像我當年一樣,不曉得能留下什麼給兒子呢?使徒保羅曾經對提摩太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摩太後書》一章5節) 如果你認為自己無法做到,那麼你並不孤單。誰能給你希望、幫助和治愈?也許作為基督徒父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每天每時每刻的活出我們「聯於基督」的新生命! (蔣吳蘊蘭師母,ParentingABCtoday.com創辦人,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

0
143

A7 情緒管理訓練——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勤參加角聲護家中心2023年系列課程《情緒管理:一生的祝福》,透過七週網課的學習,使她的情緒管理能力有了突破性的進步。讓我們來看看她的分享。 「第一次參加情緒課程,我聽到護家主任周紅對於品格的解釋時感到很驚訝,原來每一個品格都是與主耶穌相連的,每一個解釋對我來說都是嶄新的。震撼的同時,我也領悟到:確實,如果每一個品格不是與主耶穌相連,不是和真理對齊,那麼這個看似美好的品格可能帶來的不是祝福,反而是災難和咒詛。我突然明白,原來神兒子的生命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些與神相連的品格,同樣塑造在我們身上。以前的我只是粗淺地認識要學像主耶穌,然而課程中的教導卻使我更加具體地認識、更明確地操練、更確實地知道自己要往那裡走。這種收穫讓我感到特別的好,特別的美!

2
145